耐读的苏庠晚春三首春波滟滟浮春渚,绿深垂
“春波滟滟浮春渚。绿阴一径风兼雨。又作去年时。绿深垂蔓篱。故山归兴动。江北江南梦。白发故相欺。星星如有期。”宋朝苏庠《菩萨蛮》
苏庠和苏轼有点交集。苏庠和苏轼没有血缘宗亲关系。苏轼比苏庠大28岁,他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可能是苏东坡在52岁做苏州刺史期间,20多岁的苏庠因为家在江苏,又有诗名,曾和苏东坡有诗词的唱和。苏东坡对这个年轻人大加赞叹。按道理这样被苏轼加持过的年轻人,应该走仕途这一道路。
但是苏庠终生未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年轻时可能是他的一只眼晴有问题,被排斥在官员选拔之外,另外的就是他家境比较富庶,他长年经商。那么中老年之时,他被朝廷征召却不入仕是因为什么呢?
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经历过苏轼的死,又见证了北宋的灭亡。隐居和志趣相关,也和他看到的政治情形相关。尤其南宋定下妥协的国策,连复国这样的议论都不被许可,以他的年老又能在官场有什么作为呢?虽然他的诗词大部分写山水,但是却总隐约着深沉无言的感慨。
北宋年亡国,他此时已经52岁,随着南宋在浙江杭州立朝,他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隐居乡里。
这是又一年的春暮,山水依旧如此美丽。
那春波潋滟浮在春天里的水泽上,波光粼粼。绿树成荫,此时有晚春之风雨润泽。
这样美丽深浓的春色和去年一样,那晚春的藤蔓爬上了篱笆又垂落下来。好个美丽的田园春天。
我想要回到过去山林的兴致勃然而起,然而却只剩下江南江北一场春梦。
苏庠的老家是泉州,就算动起回家的念头,也不会写江南江北这样的字样。只是说他去年是在江北的北宋度过晚春的,而今年却回到江南之南的家乡或者杭州。
苏庠毕竟人生大部分前面的时光是北宋治下,那江北曾经通行无碍。但是仅仅一年,翻天覆地。实际此时苏庠无论回北方和回家乡泉州都不可能,因为此时正是人间兵荒马乱的时候。李清照走了数年才辗转到杭州。
所以故山归兴动,江南江北梦,看似闲淡的笔调,却别有沧桑。
而他没有写自己这一年经历怎样的动荡,只是说,头发都白了,白发像欺负他一样,什么都约期难定,前途未卜,只有白发如约而至,不饶人。
这也许是他推辞官场应诏的原因。人到这样的年龄,却一年中经历太多生离死别,家国患难,他最想陪的是家人是朋友,然而无能为力。
景色有多么依旧,人间就有多么沧桑。我喜欢他的这种含蓄,因为有无数的故事在里面。他只是写眼前景,却让你想了又想,最后沉默。
“园林寂寂春归去。濛濛柳下飞香絮。野水接云横。绿烟啼晓莺。江南鶗鴂梦。山色朝来重。小艇小湾头。苹花苹叶洲。”宋朝苏庠《菩萨蛮·园林寂寂春归去》
这是又一年的春暮,无边柳絮,飞花成阵。春天将要过去了,他站在园林边上的水边去面对湖光山色。景色确实很美,杨柳烟里晓莺啼。
但是这里很巧妙,用“鶗鴂”代替杜鹃,不留神以为只是一种春夏的鸟,但是“鶗鴂”就是杜鹃。
稍微懂点典故的人都知道望帝杜鹃的典故,古蜀望帝化为杜鹃鸟日日思念故国。
江南的杜鹃做着复国归国的梦,醒来却是飞不过的重叠远山。
一艘小艇停在水边,极目望去是无尽的此时的苹花苹叶。
这首词没有一个愁,甚至没有渲染的情感的色彩,但是你总知道“斜阳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的唐朝诗句吧。
这里看起来写的是深幽美丽的春夏景色,核心却是,无言独立洲头,故国难归,肠断白苹洲。
以苏庠的年龄和人生阅历,他这首词并不需要太多的人看懂,懂得的人自然懂。那河山只在梦里,眼前无限苹花苹叶,阻碍归船,也肠断二字都不足道尽那种大感慨和悲伤。
“短船谁泊蒹葭渚。夜深远火明渔浦。却忆槿花篱。春声穿竹溪。云山如昨好。人自垂垂老。心事有谁知。月明霜满枝。“宋朝苏庠《菩萨蛮(再在西冈兼怀后湖作)》
这仍旧是眼前景,写心中情。那小船是谁停在蒹葭水畔?只有夜深的时候,点点渔火点亮江湖夜色。我却在这样的水里思念着山和家园。那家乡的木槿花想必此时开花了吧。
那云雾缭绕的山水和昨天一样的好,我却一天天老了。
我的心事有谁知道呢?只有一天明月如霜雪一样,照在水边的树上啊!
谈到归隐,苏庠的确是在隐居。就算是他想从自己所住的苏州赶回泉州老家,在他的晚年也不是不可能。
怎么会有心事有谁知,只有明月知道?
许多人坚韧无言的活着,都是为了一个念想。能够让老年苏庠念想的,是年轻时代的种种往事,而那发生的都在北宋。
他渴望复国,但是又能说着什么。这是那个年代许多人的心声,然而昏聩的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只要自己的富贵安逸,多少人生离死别梦回故国,但只能压抑成梦。
苏庠高寿,活了七十二岁。虽然有人说他的诗反映现实较少写的都是山水清逸,但是我不这么看,这是一个严谨务实的人。时代的巨变其实早已经伤到他的心,但他必须微笑着活着,因为背后有家人有希望。但是那种沉痛,永远在心底。
江南江北梦,苹花苹叶洲,他的沉痛不比那些嚎啕大哭,说着断肠的人少。句句是深心。
心事有谁知。以他的老迈,半夜独对江湖渔火,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惆怅和姿态。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