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她,把日子过成了诗
本文转自:襄阳晚报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夏日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晨雾,洒在窗沿。提笔蘸墨,86岁的赵秉乾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今日的诗,他的老伴李家英在一旁用丹青妙笔绘荷花。琴瑟和鸣,岁月静好,携手走过62载的他们,将平凡的日子,过得诗情画意。
退休携手“上大学”
一学就是20年
爱情,是风雨中的依赖,也是历经坎坷后的寻常。不管共同生活了多少年,在赵秉乾和李家英看来,爱情最好的模样就是相敬如宾、共同前进。
他们是中学同班同学。后来,同在保康县工作。在“老乡”和“同窗”的催化剂作用下,两人自然而然结为连理。
退休后,热爱学习、志趣相投的他们,携手走进了市老年大学的校园,先后报名诗词班和吟诵班,同桌学习。
然而,意外总是不期而至。
古稀之年,赵秉乾被查出患上食道癌。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病,他选择学以忘痛,而李家英则选择不离不弃。
手术过后,在老伴的悉心照料下,赵秉乾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凭着对学习的渴望,很快,两人重返校园。
在市老年大学的20年里,奋斗、奋斗、再奋斗,成为二人的座右铭。
作为夫妻二人的吟诵课程老师,之前在市老年大学任教的孟凡感慨道,这对夫妻是班里的模范学员,虽然家住得最远,但每天上课却到得最早。课上,他们勤学好问,认真做笔记;课下,他们超额完成作业,还坚持摘抄。每次,一旦创作出新的诗词,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拿给老师品评、斧正。即使后来毕业,他们依然经常拿着原创诗词作品到老师家中请教、交流,学习热情让人尊敬。
赵秉乾说,诗词蕴含着知识与力量,还能陶冶情操,他和老伴早已将读诗词、背诗词、学诗词,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年至年,夫妻俩共创作诗词百余首,还将他们多年来收集和原创的诗词整理、打印成三本诗词集,赠送给学校、师生和亲朋。
合力创作诗词集
传递热爱与力量
三本诗词集里,夫妻二人最珍视的就是《桑榆情怀》。
赵秉乾告诉记者,那是他与老伴辛勤耕耘的结晶,也是他们在市老年大学的独家记忆。
“翁媪八旬学书画,不想清闲图个啥?练字练画练人品,挥毫泼墨映彩霞。”
“人生暮年艺趣生,吟诵古诗觅知音。朝朝暮暮不休止,不负恩师良苦心。”
翻开《桑榆情怀》,内容由五言古绝、七言古绝、五言古风、七言古风、微型词五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里,都渗透着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市老年大学的情感。
李家英说,她和老伴是这本诗词集的第一作者,也是彼此的第一读者。他们互挑毛病,多次修改,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如果说学习诗词是二人的双向奔赴,那书法和绘画则是二人的各自欢喜。
赵秉乾研习篆书已有20年,除了在校学习,回到家他也是潜心钻研。“学习书法既健身又修心,我喜爱苍劲优美、古朴肃穆的篆书,追求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境。”赵秉乾说。
而性子本就温润的李家英,画风里也处处透着清逸、淡然。赵秉乾患病那会儿,李家英并未被负面情绪纠缠,她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陪伴老伴积极治疗。她说,那份力量,是画给予她的,也是她赋予画的。
在《桑榆情怀》的附录部分,夫妻二人挑选了20幅书法作品,把属于他们夫妻二人的诗情画意装进了这本诗词集里,传递出热爱与力量。
相知相守62载
心藏小爱传大爱
相爱相守62载,皱纹爬上鬓角,爱情在岁月里沉淀。
李家英说,她和老伴一辈子没红过脸、吵过架。信任与包容,就是他们幸福婚姻的秘诀。
“没有天生适合的两个人,只有通过不断磨合而靠近的两颗心。”赵秉乾说,“遇到意见分歧时,她总是让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也会全力支持她的决定。”
退休后,共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步伐一致,感情也随之升温。
现在,夫妻俩每天一个写诗、一个作画,把平凡的日子过得诗情画意。
除了将爱留在彼此心间,他们还将爱传递到社会。
清晨的新华路上,寂静安宁,耳边回荡着清洁工挥动扫帚的声音。
刚从早餐店吃完早餐的赵秉乾和李家英,把一笼包子,递给一位清洁女工,“给,姑娘,还没吃饭吧?快,趁热吃了。”刚刚扫完街道,正拄着扫帚站在路边休息的清洁女工,看着眼前这一份特别的礼物,备受感动。
这样的温暖,经常可以在这对老夫妻的诗词里读到:颂“老园丁”、赞环卫工人、乐行善事……
为助力乡村建设,赵秉乾向革命老区红安县永河镇先后捐款了3万元。而在两位老人的家中,记者还看到了不少捐款票据,但两个人都只是笑了笑,闭口不谈。他们只是说,“我们老了,能为国家和群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一种幸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