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日赚一范,打工人提前还贷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早上一进办公室,后期就跑来说:“天啦刷到范冰冰红毯,美神下凡!”我心不在焉的问了一句:“范冰冰是谁啊?”然后毫无悬念的被鄙视了!恍然想起,去年写文章的时候曾经以一冰=8.84亿做了计量单位,重阳之后就把这事儿忘在了九霄云外。为了挽尊,赶紧对妹子发动了一轮PUA:“你看,格局小了吧?一个范冰冰很值钱吗?1月份央妈一开闸,市面上就多出来个范冰冰,银行用尽了洪荒之力,才安排出去冰(贷款)。你为了一杯星冰乐,放弃了整个三峡水库啊。后期的胜负欲瞬间被点燃,抛出灵魂问题:“既然你说到了银行,那你来说说,为啥他不愿意我们提前还贷?答不上来,算你输;答上来,算你没赢!没赢的请星冰乐”我说OK呀,横竖都是大冤种,那我们就从银行的视角来看看吾等刁民提前还贷,造成了多大损失!

一、银行的独白

本行自诞生到世上揽尽钱财,业务核心归纳就四个字:揽储、放贷。

走进本行大厅,虽然我理财产品摆的琳琅满目,但收入来源永远只有一个:利息净收入。

以我带头大哥工行举例,年营业收入亿,一天一个范冰冰。这里面利息收入6,.65亿,占了81%。

影响利息净收入的因素有两个:息差和贷款规模。

息差我们银行说了不算,揽储有人行的管理通知,贷款有央行的基准利率,都被监管盯死,所以我们只专注于贷款规模。年工行平均息差4.29%,多亿的利息净收入,就是建立在18.62万亿贷款规模上。

说完规模,第二个因素是风险。

在一般人的眼里,储蓄越多越好,走在街上总有银行想拉你去开户。在企业眼里,贷款越多越好,因为坐在办公室里总有银行打电话来想找你放贷。其实这些都是误会,对于我们银行来说,揽储是有成本的,放贷是有风险的。出了坏账,要被终身追责呀!所以我们为啥不愿意给民企贷款?抛开经营状况不谈,你断了现金流最多就是倾家荡产,而本行收不回贷款可是要晚节不保的。所以我们只给有足够资产兜底的客户放贷,想来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那什么样的客户,既安全又上规模呢?答案是房地产!不管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是优质客户。贷款规模大,抵押估值足,这种赚多、量大、没风险的业务,谁不喜欢?所以银行都爱房地产。在过去的20年,房价一路走高,高息差和高规模,给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市场热情空前高涨,那里有项目开盘,哪里就有银行的业务。从开发商拿地,到建筑商入场,再到购房者买房、装修,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有利可图。唯一妨碍我们银行赚钱的,就是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历史悠久,内容复杂,在银行的内训中可以说上一整天。但是核心归纳起来,可以粗略理解为:我们每向外放块钱的贷款,必须准备10块5毛钱的资本作为保证金。所以我们不是无条件的喜欢吸纳存款,只有在资本金充足,市场活跃,借贷需求旺盛的时候,存款才受银行的欢迎。不然储户的钱进来贷不出去,我们是白白损失利息的。时间走到年,美国的“危”带给了我们“机”。当时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房价就像脱缰的野马。了解了美国投行们次级贷款的秘密后,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按照华尔街的思路,把购房人的贷款合同打包成理财产品,销售给理财客户快速回笼资金,然后用回笼的资金从新对外贷款。所以为啥有时候大爷大妈们明明想来办个大额定存,我们却非要给推荐个基金理财?想出这个办法的真是天才,本行爱死他了。规避了坏账的风险,绕开了巴塞尔协议,还扩大了贷款规模,我们的利润一路飙升。LPR浮动利率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问我是固定利率好还是浮动利率好的时候,本行都只能支支吾吾。你的欠条都已经让本行打包给卖了,选哪个利率又有什么区别呢?再后来这个套路让马云给玩坏了。说到这儿本行不得不吐槽一下马云,他实在是太贪了,百倍杠杆就算了,还想着上市,还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去炮轰监管。结果怎么样?搭进去自己不说,还断了同行的财路,所以后来大家都不待见他。

自由降落的利率

说完利润,再来说还贷潮。还贷潮和储蓄潮,本质上是市场行为。

国内的媒体,每年总喜欢给企业搞个利润排名来博眼球。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汽车、数码、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先后上榜,一个个风光的很。作为银行,我们只是笑而不语。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潮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疫情一来,全都打回原型。这不,年数据出来了,TOP10的企业里面,6家半是我们银行。网上风头最猛的企鹅,连前3都没排上。过去,银行一直是偷偷的赚钱,出名的不要。然而万万没想到,去年一把还贷潮,生生把我们推上了风口浪尖。

年净利润排行榜

韭菜们提前还贷,无非两个原因。穷人选择提前还贷,这是他们唯一的止损方式。很多城市的房贷利率降到4%以下,5%以上上车的就跟大冤种似的。而富人算算风险收益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还不如把贷款提前还了。讲道理的时候,大家可能不像我能说会道,但是算经济账的时候,谁也不比我笨。与还贷潮一同出现的是储蓄潮,年新增存款17万亿,创历年新高。今年1月新增存款6.2万亿,同月个人贷款亿……

但是本行理解这是市场行为,不代表能接受。

本来,按照正常的逻辑,这银行的营业模式是收取储户存款,然后放贷,赚取存贷之间的息差。但是,随着存款源源不断;优质贷款却断崖式下跌。市场不仅提前还贷,还在存钱。一边是不断走低的贷款利率,一边是不断增加的定期高息存款,让利差已经缩小到极致。不断萎靡的新房市场,和不断走低的预期,让居民整体消费也不断缩小,从房贷到车贷,我们最爱的优质贷款,迅速萎缩。这一切都是利空,有多空呢?据某大行的测算,如果所有按揭照4.3%的利率执行,一年减少上千亿利润。存贷息差在不停的缩小,储蓄的成本在节节攀升,贷款规模在不断收缩,放水的货币,又进不了基层。作为卡在中间的银行,本行心里苦!更要命的是,从宏观层面上讲,这些问题对银行来说,是无解的。

那我们会认命吗?当然不会!举个栗子,年办了一笔按揭,二手房,贷款万,基准利率4.9%,上浮25%,选的LPR,实际执行6.25%。每个月小8K,差不多占2口子收入的一半。年根据LPR给他们降到5.88%。但是同期的按揭利率已经跌倒3.8。如果你是买房人第一反应是跑来找我们要求继续降利率吧?但是这笔合同是19年签的,我收你5.88的利息,支付给理财客户4.13的利息,中间我能赚1.75的息差。如果按照市场行情给你降到3.8,那息差就成了-0.33,换你是银行会干这样的事吗?更何况年以前的贷款,已经被打包成理财产品了!

目前房贷利率已经低至3.7,很多人选择提前还贷置换利率。据我判断,后续利率还是要跌的,这个后面再说。目前银行能做的,只能是一边减少房贷相关的理财产品,一边用提前还贷的资金,去回购理财产品。所以你就看到提前还贷要预约,要排队,甚至要交违约金。银行需要时间,把贷款理财产品消化掉。在利率暴跌的环境下,客户吃亏,对银行也是无解。

三、逼死银行的宏观经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5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