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凝素志丘壑述沧桑张柏林画集序
张柏林作品:峰谷山庄cm×70cm辛丑年
丹青凝素志丘壑述沧桑——张柏林画集序
文/何延喆
岁月匆匆,我与柏林兄相识,不觉已六十年了!记得那时我刚入严六符先生门下不久,在一个周日上午,老师正给我们几个同学上课,忽然来了一位比我们年龄稍长的少年学子。他给人的初次印象是秀整高标、情感内敛、充满自信又略显腼腆。严老师向我等一行介绍了这位学长:“他就是张柏林,是你们的师兄,画的不错,现在已经快出师了。”及将画幅展开,老师逐一点评,益令我们心折无似。六十春秋,光阴忽忽,素心人远,天涯相知,虽互相关心艺事,然各自冗繁困扰,唯以难获畅叙为憾!
柏林兄是我钦佩敬挹之人,能为他的画集叙说些许感受,自觉十分荣幸。他在艺术上具有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文化积淀,性情也温和宽厚,刚直不阿,肯担当、抒正气,不乏《论语》中所崇尚的品格,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确能体现在柏林兄的身上。他的画一如其人,翰墨文心,独标高格,在幽奇雄深的景观中,蕴含着严峻、悲凉、沉凝、坚重的气象。表面上清逸淡泊,却不乏外拓的张力。
张柏林作品:火焰山脚下驼铃声cm×69cm庚子年
知悉柏林兄的生活历程再通观他的作品,不难感知他那丰富的人生阅历,累年践行的笔墨功夫,饱游饫看的实景体验,敏锐的悟性乃至深刻的思索,从而使其作品呈现出独到而新颖的图式风范。
在艺术的审美范畴中,很早就出现了“理式说”,所谓“理式”即承载人理念的模式。从绘画的角度来分析,理式是一种预想的客体图像信息,这种信息是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要素和出发点,而且具有强固的先验特质。从这个角度来考量柏林兄绘画的成功之路,可以约略窥见其艺术苦旅之足迹。经历了师人、师古、师物、师心的艰卓探索,在曲折的历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的升华,终于步入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
师人、师古、师物、师心,是画学实践的必经过程。柏林之师于人和师于古,几乎是同步进行。这是指他学画的早期阶段,启蒙受家学浸润,其后又入名师门墙。其父张世泽是一位中学美术教员,擅长西画及适应启蒙教育的实用美术。父辈的影响启迪着他的艺术求知欲和对视觉信息的敏锐感知,并与众多喜欢画画的儿童一样,尽致地施放自由涂鸦的天性。然而他并没有追随父辈的足迹学习西画,而是迷恋中国的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天津荣宝斋、泰康商场二楼的字画店,都是他常常光顾的地方。在那里,他流连于京、津两地的名家作品前,如萧谦中、祁井西、刘子久、陈少梅、秦仲文,这些湖社画家的精谨秀丽的画风,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他对照印刷品心摹手追,试图以自己的心意去开发视像的功能,领悟其中的笔墨语言、寻觅技法的窍要、感受获知的快慰与欣喜并释然于知艰悉难的困扰与迷茫。及得名家亲炙更如鱼得水,实现了他绘画技能的第一次跨越。
张柏林作品:西葱(冲)东奇景cm×70cm庚子年
上世纪50年代末,柏林入严六符先生之门系统学习山水画,并兼得刘子久先生指授。他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探寻宋以来北派山水的图式风貌和表意行为,探索个人志趣爱好与艺术风格平衡点,并找到成功的可行途径。他喜爱范宽刚古峭拔、朴厚沉雄的画风,揣摩其“凛凛然”和“巖峤”之骨体,领会“溪出深虚,水若有声”的幽致,以及“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的观念,并从范宽的图式中如梦般地感知大山的神情,想象有朝一日登临和抚摸大山时的情景。而他的业师严六符先生则本着“视其笔性所近引之入门”的画学施教原则,以所藏刘子久先生作品真迹和自己的画稿为范本,结合珂罗版影印的画册,指导他逐一临摹。柏林则抚稿心溯,研习不懈,苦学之诚,善加汲取,进境日佳,常得老师之奖誉。他的师父严六符与师祖刘子久,都是传统派的大家。他曾仔细分析过两位先生画法风格之异同,也立足于发现他们的渊源所自,以体味如何在传承中寻求脱变并掌握适应自己心境感情的形式。小笔触、密肌理、全景式和苍古奇峭的格局,成为其笔墨承载的意象符号。
师于物和师于心是交替进行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前者是指他对大自然的切身体验和认真感悟,数十年间遍游名山大川,投入对丘壑林泉、岳镇川原的写生实践之中,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对燕山和太行尤有深刻的体察。兴隆的雾灵山、古北口、石庙子、十里画廊,涞源县的白石山,京郊的八达岭、门头沟,济源的王屋山,焦作的云台山,林州的郭亮、驼梁、林虑大峡谷等名胜,都是他精神游弋的场所。在他的笔下,常常不是那种丰饶沃土式的物质大地,多少带有一些荒莽、严峻、险绝的气象神韵,富有图像隐喻的性格意义。后者是指将对客观物象的直觉感应,提升到心理阐述的层面,映射出文脉交互的情感图境。以表达他面对大自然时的激动、欣喜、困惑、迷茫而又崇仰、敬畏的冥想状态和心路历程,乃至历经困窘、挫折之后所呈示的内驱力。无论是自然物象的摄取,还是作品情境韵味的表达,都十分重视“心物合一”的理想状态,形现时光凿刻的大山体貌。一如他笔下那密点攒簇的皴痕和铿锵的轮廓结构,隐然蕴含“天然开太古、万世耸高秋”的自然生发之趣。展现风雨经年、上下千古的沧桑容颜及时空流走的痕迹。巨巘险崖峥嵘奔突,产生视觉审美的“似动现象”,达成强烈的“方向性张力”,于静态世界中呈现充满活力的空间运动和控扼一方的逼人气势,瑰丽、奇谲、险绝、惝恍。以脱尘弃俗的格调,予作品以别样的视觉呈现。
张柏林作品:虎跳峡奇观cm×90cm戊戌年
柏林的山水画有两种较为强烈的图像风格,一种以深沉博大为宗,如《叠岩泻瀑》《云开太行》《初雪太行》《西冲雄姿》等,无不彰显主题精神的情感张力。对五代关仝、北宋范宽的精神气象多有资取。如画史记载关仝画笔“上突巍峰,下瞰深谷,卓尔峭拔者,其擢之状突如涌出”(《五代名画补遗》)。又若范宽“山顶好作密林,自此趋枯老;水际作突兀大石,自此趋劲硬”(《宣和画谱》)。但并没有拘囿于既定风格的桎梏。而是以物我合一、心期造化的理念为圭臬,去把握笔墨情怀的易时性变迁,凝聚对壮美自然的沉醉、向往,营造心灵的净土并收获心灵的慰藉。或仰视险峰巨岩顶天立地的巍巍身躯,展示地崩山摧般的弥满张力;或居高俯瞰之下拔地而起重叠延伸的莽莽群山,裂谷的断崖急起直落,与山顶无限铺展的莽原形成强烈对比,用视觉矛盾抒发对造物神奇的感动;或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视域在深谷与山颠之间俯仰游弋,将观者的思绪引入那广邈神秘的空间。隐含凄迷而难耐的寂寞之怀。以写实的手笔、自己的理解开发画境,用既舒展又抑扬顿挫、既秩序化又变幻多端的形式节奏,启引画者的观想机制,陈述自身的真实内在。从而达成心象特质对客观自然的超越。
泼墨挥洒、色墨熔融是柏林笔下的另一种视像结构,追求“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的自然天成,强化艺术审美的意象性表达,但不以表面的模糊为旨趣。运用大块的湿墨与浓丽的色彩相叠压所产生的影调结构。从地貌形态与季节时令特征上把握形式内容的承载力,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云:“春山恬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浓艳而如粧,冬山惨淡而如睡。”尤其是对秋景的描绘,更有独到的心得。艺术手法中西合璧,善于利用色墨关系、冷暖对比、明快与沉郁的对比,等等。并富有匠心地处理物象的边缘和色墨的分界,形成强烈的烘托气氛,使画面流露出浓郁的情感氛围。《红遍万山》《暮秋》《秋韵太行》《玉龙雪山》等,莫不是对山水情怀的尽致倾诉。或是挥洒自如的模糊性处理,清湿透纸,如梦似幻;或是纵横肌理,斑匝叠错,在繁复重叠的实景中营造澄明高逸;或是深谷留云的杳邈痕迹,清峻疏朗,飘飘渺渺;或用劲遒苍劲之墨彩展现空幻虚灵,迹化出一个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意象世界。皆以起伏多姿的构图,揭示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生动地表达了画家的创作理念、情致体验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相近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追求。其迹象的繁复、饱满及块面结构几何特征,极富视觉震撼力,却又弃绝斧凿之痕,酝酿出刻意求之难得的特殊意蕴,有效触发观者玩索的兴致感受的深度和审美状态的延时,激励更加深入的观想和领悟过程,令人耳目一新。
悬空通道cm×70cm丁酉年
如今,柏林兄为天津南开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和市级展览,多次获取各种奖项,部分画作在国外展出,深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有的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国画集萃》等经典画册,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甚夥。被认为是当代传统型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已然在津沽画坛确立了他应有的地位。
学无涯涘,艺无止境,柏林兄一路走来,若非对名利的淡泊,实难坚守寂寞、经历这么一段艰辛的岁月。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凝聚全部心力去做好一件事,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中尽情地投入和释放,恣意遨游自然。他认为最幸福的事是囊笔橐墨走遍万水千山。缺少物质拥有的欲望,任名利随风而去。这也是柏林的作品为何如此韵味悠长,如同原生态的歌,让观者沉浸其中,陶醉、玩味、咀嚼。他的作品,正在酝酿新的突破,继续向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推进。
辛丑仲秋于沽上两知山房论
(作者:何延喆,年生,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山水画家,著名美术史论家,著作等身,学术成果和创作成果丰硕)
张柏林作品:云开显太行cm×66cm丁亥年
张柏林作品:深山访友65cm×65cm戊寅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