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仅用三个月三个江,就写出
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年正月的上元节玩,北宋京城大街小巷都被装扮一新,各式彩灯点亮汴京。欧阳修穿行在繁华的街巷,心中隐隐担忧,他看到了繁华背后北宋的吏治腐败。
欧阳修在灯与月交相辉映中,他看到了百姓之乐,也为稍纵即逝的灯花感慨万千。感情何尝不是稍纵即逝,为此他写了传送千古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在繁华的背后,一场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正在酝酿。欧阳修、范仲淹、余靖等人纷纷撰文探究时政弊端,虽然赢得了人心,却相继被贬出了朝廷,一时间北宋政坛风云激荡,朝中各位逐臣缄默不语,范仲淹第一个被贬,紧接着是余靖、尹洙、欧阳修。
年五月二十一日,欧阳修接到谪命,台吏日日催逼离京,欧阳修简单收拾行李,四天后就出汴京城,准备在东水门登舟离开。欧阳修这次的贬谪地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职务是一个小小的县令。
欧阳修一路舟车劳顿,九月终于抵达岳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阳,岳阳距夷陵仍有七八百里路程。这一天,欧阳修一行准备在此泊舟休憩。正是秋日的傍晚,眼见风朗气清,云水苍茫,银色的月光下,欧阳修暂时忘却了旅途劳顿,诗兴大发,随口吟诵出下面这首诗:
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题解:
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年5月,欧阳修因上书直谏而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欧阳修携家人沿水路前去赴任,一路风餐露宿,于九月初四傍晚泊舟岳阳城外的洞庭湖。欧阳修眼见洞庭山水色,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古风诗,以此抒发长途跋涉的羁旅之情,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婉丽清新的洞庭夜色图。
注释:
1.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今湖南洞庭湖边的岳阳城。
2.苍茫:旷远迷茫。失江路,意为江上雾霭茫茫,看不清行船的去路。
3.清辉:形容月光皎洁,清辉四溢。
5.一阕:一曲。作为量词使用,表示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尽:完,终了。
6.短楫:比较短的船桨。
赏析: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诗人躺在小船上,听到岳阳城里钟声响起,停下来将小船系在岳阳城边的树上。此句如述家常,“卧闻”二字不紧不慢,徐徐道来,看得出诗人的悠然闲适之心。系舟树下,日暮钟声敲击在诗人的心上。
这两句每一句都有“岳阳城”三个字,看似重复多余,实则是诗人羁旅劳顿,思念自己家乡的伏笔。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却错过了进城的时间,只好系舟“城下树”。薄暮十分,城里相比炊烟四起,而诗人只能在城下树边漂泊闲卧,内心未免生气乡愁。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诗人正好看见一轮皓月自江面缓缓升起,高悬于天,远处江天一色,云水浩淼,雾霭重重,辩识不出舟楫的方向。
这两句有两个“江”字,凸显系舟江上,视野开阔。诗人正好可以俯仰于天地之间。仰望时,皓月与在空旷高远的江上空悬,空江望月,诗人的落寞和惆怅无以诉说,只好“我寄愁心与明月”。平视时,烟波画船的洞庭湖,江水一色,云水渺茫,就连白天的江路,此时都很难辨认。
诗人在俯仰之间,感受明月离愁,月还是那一轮明月,而此时,在异地他乡与明月对望,却有不一样的故人之情。诗人望不到江路,实则是诗人明知自己被贬有不得已的委屈,同时劝慰自己不必纠缠过往,一路朝前走就好。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夜色深沉,洞庭湖上的明月清辉四溢,朗照四野,蓦然间,渔人唱着歌,踏着月色回家去了。
这两句诗人用到了两个“月”字,其实诗人在第三句已经用过一次“月”字了,这两句继续重复“月”字,更添羁旅之情。从第三句的“明月”写到这两句的“江月”、“歌月”,诗人不吝笔墨,把洞庭湖上的一轮圆月写的清逸脱俗。
另外诗人紧结第三句的“空江”、第四句的“江路”,在第五句写出了“江月”之意境。一首古风诗,一共八句,诗人三次写到了“月”的意象,以明月寄情思,绵缈不尽。诗人乘舟沿江奔赴被贬之所,三次以“江”的旷远苍茫,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渔歌唱晚,都是在呼应诗题《晚泊岳阳》,寄托思归之情。
唐代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通过对空中月亮的描写,继而写到江上皓月,并转而写渔人月下踏歌而归,可谓步步渲染,字字有情。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那一阕悠长的歌声在江水上回荡,绵绵不绝,,一叶轻快的小舟划着船桨,飞也似的驶向远方。
这两句诗人宕开一笔,打破连续写月的思路,让自己从明月离愁中抽离出来,在渔舟唱晚中,对渔人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回味不尽,诗人听不够异乡的歌曲,并凝视着小舟,不知道它从何处来,也不知道要到何处去。轻舟短棹,迅疾如飞,诗人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首古风诗中,诗人从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遥望江月、静听歌声等一系列行为,以水上歌呼应城里钟,写出了诗人的听觉感受。以江上月呼应城下树,写出了诗人的视觉感受。并把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湖上常见的场景,写尽诗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读之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诗人写旅途思归,却深藏不露,看似句句写景,实则景景关情。这一缕情思随着钟声,踏着月色,荡舟而行,情意悠然自适而又深婉曲折,语句朴素流畅却韵味无限。叠词的运用更加深了情感的深韵,这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官场失意的落寞情怀。
方植在《昭昧詹言》中评此诗为:“情韵幽折,往反咏唱,令人低徊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如啖橄榄,时有余味。”
欧阳修把从汴京赴夷陵途中,或欣赏沿途风景风物,或与朋友把盏相聚,或遭遇风浪险情,都认真记录下来,列入《于役志》中。这是欧阳修自创的一个崭新的文体,也就是日记体。从此天下宦官、文人学士都以此为范本,争相效仿,一时广为流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