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无痕清见底多么写意的秋景,水平如
“秋水无痕清见底”,很美的诗,一眼难忘,邀您共赏!
渔家傲
宋代: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
蓼[liǎo]花汀[tīng]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
兰棹舣[yǐ],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
笛声吹彻云山翠,
鲙[kuài]落霜刀红缕细。
新酒美,醉来独枕莎[suō]衣睡。
诗词赏析:
谢逸的诗词,我们不常读,印象中诗词君只写过两篇谢逸作品的赏析,最早的是年的《千秋岁·咏夏景》之“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还有去年秋天的《桂花》之“西风扫尽狂蜂蝶,独伴天边桂子香”。在古诗词赏析平台,谢逸恐怕要被列为“宋代非著名诗人”了。但在文学史上,谢逸可有着许多响当当的名号,比如“临川二谢”(谢逸、谢薖),“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谢逸、饶节、汪革、谢薖),“谢蝴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江西谢康乐”。这些名号都是人们对他才华的肯定。
有才学者,仕途往往蹭蹬,谢逸也不例外。两次落第之后,谢逸只得卜居乡野,过着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这首《渔家乐》即写秋日闲居生活。
“秋水无痕清见底”,这是渔翁眼中的秋天。秋天的美,可以有多处,让人目不暇接,但在渔翁眼中,秋水才是最有看头的。水平如镜,澄澈见底,没有一丝波纹,正适合垂钓。突然,沙洲上的蓼花摇曳起来,水中的倒影也随之起伏,原来是起风了。“蓼花汀上西风起”,西风是看不到的,想要表现风“起”,须得蓼花相协,因此这里的蓼花一定是摇动的。由此,首句的静与次句的动,组成了一幅宜人的秋水图。而三句“一叶小舟”的出现以及“烟雾”的点染,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同时,也令读者产生一个猜想:那蓼花的摇动,是因为西风的吹拂,还是因为小舟的突然闯入呢?
接着“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二句,写小舟的动态,同时引出下片对渔翁的刻画。“兰棹”,兰舟,船的雅称;“舣”,使船靠岸。合起来是写渔翁垂钓归来泊舟的情景。“柳条带雨穿双鲤”,他对这次垂钓,表现得十分随性,连鱼篓也没带,钓来的两条鲤鱼直接用柳条一穿,便拎着回家了。或许,垂钓仅是为了遣兴而已,他真正要钓的从来不只是鱼。为何这么说呢?且看下片——
“自叹直钩无处使”,谢逸羡慕的是姜太公,吕尚不用鱼饵,仅用直钩便钓来赏识自己的周文王,而谢逸也想用直钩垂钓,只可叹世上已无慧眼识珠的周文王。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已不言而喻。明代李攀龙评曰:“观其‘柳条带雨’‘直钩自叹’,志岂在鱼哉!”
“笛声吹彻云山翠”句,继续回到对隐居生活的描写。“鲙落霜刀红缕细”则承上片的“双鲤”写渔夫烹食鲤鱼的情景:把鲤鱼切丝,做成一道美食。“霜刀”,谓雪亮锋利的刀。“鲙”,鱼细切作的肴馔。“红缕细”,即像红色丝线一般细。可以看出,这个渔夫对饮食比较讲究,也非常享受隐居中的乐趣。这不,光吃鱼还不够,配上美酒才过瘾——“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酒足饭饱后,也不用专门躺到床上睡,直接枕着蓑衣就成了。“莎衣”,即蓑衣,渔夫标配。末句表现出渔翁狂放不羁、清逸超群的个性。
明代杨慎(托名)评价此作为“渔家乐,形容曲尽”,既主要描写渔家生活之乐趣。但明代李攀龙、沈际飞都一致认为,渔夫志不在鱼,不过是感时愤事,不得已而为之。亲爱的读者,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述(最多18字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