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何盛行梅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梅花,是中国的四君子之一,本就是用来比喻圣人的品德的事物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流传了非常久的时间,每个朝代都对其有着非常鲜明的喜爱,而梅花崇拜的风气一直到了宋朝才有。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为什么梅花崇拜又偏偏在宋朝出现呢?宋朝对于梅花的喜爱比前朝更甚吗?还是宋朝有一些独特的原因让梅花作为意象发展得更广阔的了呢?1、梅花文化在前朝积淀,得以在宋朝爆发任何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影响极大的风气,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在宋朝盛行的梅花崇拜也是如此,在宋朝之前,前面的朝代对梅花都是十分喜爱的,这种喜爱逐渐积累,到了宋朝的时候,喜爱度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因而宋朝就有了梅花崇拜风气的盛行,所以我认为前朝梅花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宋朝能够产生梅花崇拜之风的重要原因。梅花,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因其能够在冰天雪地中盛放自己最美的花朵,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到了文人的手中,就变成了梅花具有孤芳清逸、凌霜斗雪的气质,进而开始拿来形容要有傲骨之人。梅花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作为文中意象、诗中意象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梅花的使用价值要大过它的文化价值,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两汉魏晋时期。到了六朝的时候,这时候社会动荡,文化不受限制的发展,文人开始重视梅花作为文化意象的作用,梅花开始真正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进入文学作品中,也真正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意象进入中国文学史。在六朝到隋朝的时间内,歌咏梅花的作品有24首,这24首诗几乎将梅花的个性等等观察殆尽,还可以用梅花来抒发自己的哀伤和忧愁,逐渐在作品中形成一种固定的形象,这非常有助于梅花崇拜在宋朝的盛行。梅花作为文学意象的含义被发掘殆尽,到了唐朝的之后,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巅峰,而诗歌巅峰中自然不会缺少梅花的运用。例如唐玄宗的得力大臣宋璟就写了一首名叫《梅花赋》的诗作,更是增加了梅花所能表达的意境,不仅仅是做了创新,更重要的是将前朝的所有梅花文化都在唐朝传承了下来,以至于当宋朝开始出现梅花崇拜之风后,梅花的意象能够源源不断地支持着这股盛行之风。有了前朝的梅花文化做铺垫,等到了宋朝的时候,梅花俨然成为了文人心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学创作意象,有了前朝的深厚基础,宋朝文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所以我认为前朝对于梅花文化意象和审美意象的挖掘、积累和沉淀,给宋朝的梅花崇拜之风打下了一个非常深厚的基础,以至于崇拜之风可以一直盛行下去。2、重文抑武的国策,改变了宋朝人的性格重文抑武是宋朝最有名的国家政策,这种政策不仅能给国家造成极大的影响,还给宋朝人带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宋朝人的性格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所以我认为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得宋朝人性格发生转变,渐渐都投身于文化事业,因而梅花崇拜之风在宋朝人的推动下就开始盛行了。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他作为开国皇帝在吸取前朝和自己建国的教训和经验后,选择了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但是在思想文化上,极大地改变了宋朝人的性格。在宋朝之前,大部分的男儿都是想上战场杀敌来取得功名,可是到了宋朝之后,这样的政策使得他们再怎么想上战场都是徒劳的,还不如多读书,考取功名,做一个国家重视的文官,若是前朝也是这样的主张,也许不会有这么多矛盾所在。在宋朝的前一个朝代是唐朝,唐朝是尚武的,而宋朝确实尚文的,宋朝许多人的思想转变有些苦难,但又未事实而苦恼,无奈之下也就只能埋头苦读,可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宋朝人想要的。但长期的埋头苦读,使得宋朝人的身体素质下降,性格也开始发生转变,从以前的豪爽正直变成多愁善感。多愁善感的思绪,想要冲破思维的束缚寄托于文学作品中,宋朝的文学创作习惯是借助小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想,所以梅花就成了最好的选择。首先是要抒发自己心中想要为国建功立业却不得的无奈之情,其次是想要抒发自己的高洁的品格,就像梅花一样孤傲高洁等等,梅花就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人最喜爱的文学意象了。宋朝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将豪放正直的宋朝人的性格转变为多愁善感、优柔寡断,心中郁结不得抒发就会让身体每日愈下,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在借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懑和忧愁。而梅花在前朝的深厚基础,给了宋朝人最好的文化意象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我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给宋朝人的性格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借梅花来抒发感情的人越来越多,梅花崇拜之风也就因此开始盛行了。3、宋朝文学艺术的发展,推动梅花崇拜梅花的运用不仅仅表现在诗词的创作中,还表现在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的发展中,所以我认为在宋朝文学艺术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地推动梅花崇拜在宋朝盛行的这一风气。宋朝的词,本来就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又比词本身多了一点韵味,宋朝人对于梅花的入词是非常喜爱的,这同样可以表现在音乐上,宋朝出现很多表现梅花的曲调。例如《梅花引》《东风第一枝》《梅香慢》等等已经有的传统的梅花的曲调,还有很多人自创了关于梅花的曲调,例如姜夔《暗香》《疏影》《隔溪梅令》等等,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几乎可以说是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最有联系的词都充满了梅花的表现,就连宋朝的绘画也都出现了很多描绘梅花的作品。与其他的花卉作品相比,宋朝的梅花作品绝对是不算少的。在宋朝绘画史对梅花崇拜之风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这两位画家,那就是北宋仲仁和南宋扬无咎。王冕在《梅谱》中曾经这样说道:凌晨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三净三味,名播于世。这就足以看出这两位在宋朝的绘画界影响力是多大的了。宋朝的音乐、绘画都对梅花有了很多的描绘,音乐深入身心,绘画张弛有力,人们在欣赏这些创作本身的时候,又会对梅花加以更多的喜爱,所以我认为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是对梅花崇拜之风盛行发展的推动。4、创作群体审美文化改变,影响梅花崇拜梅花崇拜之风的盛行还跟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就是梅花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这些创作者的思想、心态、审美文化都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梅花崇拜之风的发展。首先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很多文人开始普遍趋向雅文化,有了一种趋雅的心态。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描写梅花的作品,但没有比较激烈的争锋对决。而到了宋朝之后,梅花的描写却成为了文人之间比拼的一种方式,张端义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这样描写过宋朝文士的心态,那句是宋人尚名好贪,而梅花诗词的比拼恰恰可以满足宋朝文士的追求,而梅花崇拜之风也在无形之中被这样进一步传播开来。其次是前面说到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对梅花崇拜之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了宋朝文人对梅花的心态,使得这些文人对梅花的审美情趣开始进一步增加,基于梅花本身的枝峭疏瘦、色馨香浅,文人更是对其趋之若鹜了。宋朝创作群体的审美文化发生了改变,对梅花进行了大量的赞美,所以我认为创作群体对梅花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宋朝梅花崇拜之风的发展。5、结语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梅花的文化在宋朝之前就得到了很好的积淀,以至于等到宋朝开始盛行梅花崇拜之后,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前朝获得文化补给。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得宋朝很多人的性格,发生了转变,逐渐变得多愁善感,经常以梅花作为文学意象进入文学作品。同时,宋朝文学艺术也就是音乐、绘画对梅花的描绘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最后再加上创作群体审美文化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之后,梅花成为文人手中最频繁的意象,如此,梅花崇拜之风便在宋朝开始盛行了。
上一篇文章: 诗景中国Vol07诗和远方在高邮 下一篇文章: 林汉宗忆泉南事书隽永情人民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