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祥名人百科

何国祥——名人百科

何国祥,字子溪,年生于四川南充苍溪,又名蜀龙,号润泽,壬乙居士,别名署龙珠堂,斋号莲若有心。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子月诗刊社员、中国书法研究院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何海霞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何尊文化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何氏书画院执行院长、北京海之春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艺术人才资料数据库书法教师,合肥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安徽新华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现客居北京,职业诗人、书法家、画家和书画艺术鉴赏家。

社会职务/身份

中文名何国祥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南充苍溪

出生日期年3月

职业诗人,书法家,画家和书画艺术鉴赏家

毕业院校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代表作品《何国祥书法作品册》、《何国祥钞经集》、《何国祥诗词拾遗》

年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年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今重组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学习书画;年结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成人书法班;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课题班;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书法工作室高研班。书法先后师从何正直、刘道元、邓云辉、吴三达、欧阳中石、李铎、赵朴初、启功、王镛、沈鹏、曾来德等先生。绘画艺术先后师从于邓云辉、何海霞、谢稚柳、方增先、刘文西、戴泽、程大利等先生。书画鉴赏先后师从于汪锡桂、徐邦达等先生。

技艺简介

书家自述

《莲若有心话学书》

甲辰之春,吾出生于川北一普通乡村,吾幼岁时,常随父观乡贤作书。目见墨迹光亮,每逐字行,甚以为奇。吾祖父为官七品,满腹经纶,闻达八方,且在诗书画方面卓有名望,常在赋闲时指教儿孙们训蒙习书识字,吾自小就喜欢看祖父为乡邻四舍书写墓志,后年长识字,便爱捉管作墨戏,每寻字中光亮,欣欣然有所向。遗憾的是祖父在吾未适龄之童时就驾鹤仙去。使吾辈失去一个最好的国学老师和书法大师。

吾在小学时遇到第一个书法老师就是刘道元先生,先生楷书和行书非常好,祖父是我的启蒙老师外,刘先生真正算是我的第一个书法老师。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是还参加了我们区的小学生大字报书写书法比赛,那个时候一个区的小学生大概有二千余人,我居然获得了第一名。我的家乡在川北乡下,我们那里有个老习俗叫做“写春联不出户”,到了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基本都是自己写自己贴,所以我们那很多人的毛笔字写的都很好,我的父亲、祖父就写得一手好字。可能是受乡土文化的影响,也可能受祖辈、父辈的熏染,使得我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一直陪伴我读完小学、中学。

中学时就遇到了从四川美术院毕业的,并打成臭老九的邓云辉先生,他是我们的美术老师,我拜他为师,其实不是学书法,而是学绘画,那个年代还没有书法这一门独立学科和专业,梦想是考美术学院,当一位画家。在完成学业和专业课时的前提下,继续加强自身书法的练习,硬笔和毛笔两种方式同时交叉进行。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因专业课失利未能实现上美术学院的梦想,后投笔入戎,从军近二十年,在履行军人职责和完成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岗位,吾惜时如金,笔耕不止,为年少的梦想而执着追索。在陕西服役期间其实都是一心想当一个画家,对当一个纯粹的书法家还一点想法都没有,有幸在西安美术学院获得学习中国画的机会,系统地完成了艺术理论研究,有幸拜何海霞、谢稚柳、刘文西等先生为师,并从长安画派的艺术氛围中寻觅出自己需要的氧分,为后来书法和绘画的迈步奠定了基础。

己巳初夏,奉命调京,吾负笈北上,从此有游学于京华的幸运。京都乃精英荟萃之地,艺事展会络绎不绝,大家名角出没其间,此皆目之所未及也。吾蒙师友指教,茅塞顿开,受益良多。来到京都后,我有幸遇到了我的老师,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年我被选拔到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工作,这期间,我有幸遇到了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和李铎两位先生,年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今重组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学习书画;年结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成人书法班;在两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点拨之下,我走上了毛笔书法的正道。一下子找到了学习书法的路径——临帖,如何临帖是习书的必修课。于是,在此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我边工作、边临帖、边创作。夜以继日的临帖和研究,书法书写技能有了明显提高。后来又有幸认识赵朴初、启功、沈鹏、王镛、曾来德等先生为师。又常与知己二三子聚,谈书论艺,须臾间忽有所悟。拙书不工,生性愚钝,然有不移之志;吾虽顽石,难以成器,唯存自律之心,因以莲若有心自励。

吾性喜静,每爱独处。自居于京,离乡背井,竟尔烦扰渐远。当夜幕以降,周遭车马趋静,孤灯与我相伴,遂闲啜清茶,漫临古帖,真人生快事,恍惚天地之间,唯吾独在。或尔心游于书籍之中,犹与高人雅士相接,每遇有动于心者,皆记之二三语。既倦而眠,酣然不觉东方大白。

案置碑帖,如晤对古人,提笔展纸,颇有思接千载之感。吾每临此时,心灵忽尔沉静,古人须眉表情亦恍若眼前。故下笔点画似有由来,如放矢有的,纵马有缰。烦杂之虑亦化为乌有,身心顿作物外之游。

孙过庭云“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吾学书有年,早不得其要,自幸遇吾师欧阳中石先生,始入门径。欧阳中石的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一代新书风。其书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欧阳中石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杨师博学识高,性若幽兰,不与人同。“书”是重要的一面,但它的背后更重要。我从事这件工作之初,曾经提出“书面文心”,要落到纸上,落到“书”上,但是它后面出现的是文化思想。但是孰轻孰重呢?哪个是重点,哪个是更重点?----始终在摇摆之中!为什么这样说?我记得一开始的时候,很强调手,许多同学在手上有了进展,但是“文心”方面发挥得不足。随着的时间的发展、层次的要求,我更理解到、更感觉到文心是更重要的!所以我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这是在多年实践和思考中得出来的一个认识。最后我又把它浓缩到八个字,叫作“积学升华,书文结晶”。就是指把学来的东西积累起来,不只是积累,而且要让它升华出来,“书”和“文”让它出来结晶!“升华”和“结晶”,都不是文学的术语,应当说,它有着更深刻的内涵!书学到底囊括多少、应当怎样建立合理的体系、已有的体系是否完备……时时刻刻我们都应当思考!用思考出来的答案回答国家、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社会提出要写,我们得会写;提出要做,我们得会做;提出要讲,我们得会讲。把这许许多多提出的问题都归拢过来,都作为重点,理出一个头绪来!我们要把“书”的问题依托在文化上面,因为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书”也是文化的结晶,它的真正功用是在文化上。中石先生最可贵之处是”不独”。主张我们做作弟子的师从百家,不要只以他一个人为师,无论是古人不是今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且书风正,人品好,艺德高,都值得学习和崇敬,博采各家之长补自己的短处。在部队时,利用其优越性,有幸得到李铎先生的亲自教诲。因为李铎先生与中石先生的作品风格不同,中石先生是学者,我与李先生是军人,应该从李先生的书法中吸收点军人的阳刚之气。李先生的书法被称为是以魏隶入行,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军人作品讲求造势,厉如猛虎,永往直前,势如破竹,写出了阳刚雄强之美乘兴挥洒,字字如飞,龙腾虎跃,非尽兴尽墨而不可罢笔。李先生的授业恰恰有助于我的榜书创作,传承了他气势宏阔,庄严凝重,雄强豪迈,震撼人心的用笔之道。在研习书法的道路上,实践证明:中石先生的告诫是对的,书法艺术就应该师从百家,才能去伪存真。余自幼习书,曾遍临钟、颜、柳、欧、赵、二王、怀、张等字帖。后学李北海、苏、黄、米、蔡、王傅山,旁及文征明、何子贞、弘一,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力求向“脱旧出新,独树一帜”的目标奋斗。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钟元常、二王、欧阳询、李北海、赵子昂等诸碑临池最勤。多作行书与楷书,宗法二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狂草渴望颠张狂素二人为典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在中国国家画院等学院派机构的专业进修学习,加上对国学名著和中外古典艺术理论的深入研习,感觉自己逐渐在向文人书画家的方向靠近,其作品中和温润,气息清逸。尤其笔墨精良化程度有所改变,令人犹见其挥运之随心从容。

何谓经典?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吾对经典理解有四:一具典范意义,二具美之价值,三能导人以正,四能恒常存在。余尝观当代某名家展览,其规模之大,造势之强,鲜有匹者。其人其书其名皆为当代佼佼者,余常敬慕之,因怀惴惴之心,乘兴而往。然作品多于形式用心,大者皇皇巨制,小者满目眩然,静观揣摩,则令人心意顿灰,若以经典论之,无一可堪者。忽忆西方哲人黑格尔语:斯若一庙,装饰堂皇,却无圣神。余对时人书风的过分夸张和丑化中国书法现象,一直是距而远之,宁愿放弃名利也不敢苟同,走自己的路:师法古人,与先贤为伍。

近日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古之文人,吾最赏苏子瞻,近代尤喜林宰予。东坡有诗:事如春梦了无痕,一语感动古今。东坡居士尝尽人生百味,参透生命之道,随遇自适,悲天悯人,人品之正,艺境之高,令人高山仰止。林氏此传,亦益彰语言之妙,若清泉出涧,白云卷舒,宛如春雨,润物无声。

草书贵简,简即不多余也。古人曰“大道至简”,君子藏器,身无长物,固一理也。简约质朴,意到即止,点画之外亦须慎重,此中之要,不可不辨。

楷书贵端庄谨严,须有正大之气象,楷模之意义。然易刻板,最忌呆若木鸡,形如算子。东坡谓“真书难于飘扬”至言也。余之所以特别钟爱元常之楷书。是因为他的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工整。可以欣赏汉字的结构之美,而且字虽然整齐但不会给人呆板的感觉,反而是十分的飘逸。字与字之间的间隔也是十分的和谐,不会因为字大就显得拥挤,也不会因为字小就显得空隙太大,不仅字与字之间位置和谐,就是一个字里面的笔画也是十分和谐的,一笔一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之间有呼应,字字有度。元常的字也是有力道的字,看似没有什么粗细变化的,字里充满了线条的质感美-字是匀称的,比例、字形也是最能让人一眼接受的那一种。他的每一个似乎都是活着的,这就是一种别人学不来的神态,对自然的热爱,使得他将身心,将自己“死”字有了最大的不同。字的形状容易模仿,字的灵气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学得来了。楷书具有的是一种古朴的美,这种美衍生出了其它的书法类型。元常作为“楷书鼻祖”,自然是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王羲之就是从模仿元常的楷书中慢慢有了自己理解的书法之美,从而有了行书,元常的书法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可以概括了,那就是灵。元常对于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今行书,多为行草,行书间杂以草书,人谓“雨夹雪”,或为“展览体”之常见。今人避难趋易也,若右军之兰亭,颜鲁公之祭侄稿,杨少师之韭花帖,苏东坡之寒食帖等,谨严如楷法,绝少连带,字字独立而势态呼应、气息生动者最难。

世评赵吴兴,多讥其媚,盖以人论书耳!吾以为大谬也。子昂大才,博艺专精,生不逢世,故陷尴尬之境。假令他人若此,又当何取也?逃避实为抗争,无奈唯有面对,此智者之举。赵吴兴挽时风之既下,成百代之楷模,处逆境而有大成,实可敬也!其书平淡中见奇崛,点画沉厚蕴蓄,绵里裹铁,直入魏晋,坡仙之下当无出其右者。

米芾最重技法。早年集古字,几于乱真,深得二王神髓,世传子敬书多为其所临仿。吾爱米老翰札,爽爽有魏晋风气,轻松自得。味其书,确有“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意。盖全仰历练之功,才得解牛之术,吾辈多不侪矣,故去之远甚!

书法为写心之艺术,思想者之行为,故书中须有我之心性所在。意从己出,不于人同,自有风骨;盲目跟风,随人作计,终为后尘!

当代书法,并非缺乏个性者,“强调自我”与“张扬个性”已为当下喧嚣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强加。窃以为个性当以道显,道愈深,性愈显。离道而趋性,若杀鸡而取卵。书,寂寞之道,万物同理,皆归之于常。常,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盖自明矣。

吾今已天命之年,回忆既往,虽在书画艺术方面还没有建树和业界之名望,但墨之光亮已成心之光亮,希冀之所在,吾之余生或将于此光亮中前行矣!

学书各有其道,然不可本未倒置。今有藉西方之图式构成,解传统之书法者。

作书重视觉,下笔“点线面”,故点画难免造作。每观此种,往往乍睹甚佳,细品无味,观一而知百。余谓之“黔驴”,终将“技穷“。中国书法,与人之心灵相关,人之精神、情性于笔墨相接,因人因时因境而变,故无以穷尽。书贵自然书写,乃能发于本心,合于书道本旨。若以安排设计,下笔定式,必僵死无疑也。

吾读古今书论,唯重书家书论。书家论书,言之有物,言简而意赅,每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书之道,言未能尽,传之以意。未有体验者而言意,犹隔靴而搔痒。虞永兴《笔髓论》、苏东坡《论书》、孙过庭《书谱》、米元章《海岳名言》诸篇,皆可谓至论也。

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贵在用锋,古人有此论也。吾以为用笔须重过程,落笔不可仓促,起收铺毫,勿令草率。观古人书,笔画丝丝入扣,无不谨严,不惟真、行,草书亦然。尝见今人作书,疾风骤雨,点画狼藉,自鸣得意。然究其点画过程慌率不堪,笔不入纸,强使意气,故满纸浮躁,足可戒也!“十年学一慢”,此中深意,自可寻思也。

结字之法须藉积累之功。平素临书创作,贵能因字而变,随势生发,为其要也。法无定式,不可千篇一律,最忌雷同。形势贵于平衡完备,勿使阙漏。先求平正,务追险绝,终能险中求正,正中寓险为旨归,平中见奇尤难。

今人学书,多欠专注。古今碑帖临遍,未有一帖深入者,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无所适从。古人一帖在手,浸淫多年,故能出入自由。古今相较,古人更具效率耳。一帖入,则百帖通,专一无他,捷径也。今科技发达,印刷精良,为优势也,然纷繁缭乱,耳目无定,反为弊端。

窈认为,好书法要道法自然,因为“道”在自然,“妙”也在自然,余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从何而来?首先是来自于对古法的融会贯通。一个书家如果对传统经典没有深钻细研,对古代笔法没有深学细究,对字的结构、章法等等都没有了然于胸,就不可能展现出真正的自然。同时,“自然”来自于平和的自然之心,也就是心态,心态很重要。如果功利心太强,就会使人的心态失常,创作水平就必然会失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第一章的首句,它开宗明义地解释了“性”“道”“教”三者之间的血缘及生命的内脏机构,其目的是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德原则修善自身。接着,它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这里的“中和”也即“中庸”,意为众生之本性按一定节度表现,达到心平气和,柔顺合一之境,则天地万物就各在其位,共谋一致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性是什么?首先我觉得的是雍容大气,字字自具内在活力,把人类智慧淋漓尽致地注入进去,即用哲学的意象思维观照书法,用书法气象映衬生活,归入阳刚、大气、文雅、蕴藉、正直清明而又活泼自在。想我汉人恢宏气概、魏晋散怀、唐人隽烈、宋人儒雅、元人静穆、明人放达……一个时代的大政治环境,国民的心智熏陶、性格收放之血脉真性在传世墨迹中一一精微展现,老子所谓:“道隐无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义得以对应。而在技进于道后,再次推进就是境界的升级了,这需要自己再次艰辛悟得一套“心法”,否则难逃“抄书匠”格局。

书法是美的,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汲取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精灵,融日月山川之灵气,汇世间万事之繁陈,集人间万态之貌相。所以书法之态、之线、之形,象日月、象山川、象树石、象河流、象人形、象世间万物凡尘。

黄庭坚《书论》有言:“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余常以此要求自己,这就是余为何重新坚持不懈地师法钟元常楷书的缘故。当下时风浮躁,声色犬马,诱惑难抵,多是移情别恋,终无正果。

余庆幸得到当代书画大家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了解。并涉及国学、逻辑、诗词、音韵等。尽管自己的书法水平还不高,名气还不大,但似乎名和利对于吾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前进,把自己历练成文人书家,这才是吾辈余生的努力终点。

主要成就

获奖

作品十余次在所在部队、全军和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曾获:

年参加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年参加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年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年,全军硬笔书法大赛作品三等奖。

年纪念邓小平诞辰周年全国书画丰碑精品展获二等奖。

第十届全国法制宣传暨廉政建设书画大赛书法优秀提名奖。

纪念老子诞辰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纪念建党95周年全国诗词书画大赛提名奖。

年第二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获入展奖。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化基金会授予“德艺双馨年度公益人物”奖。

作品入展

全国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首届手卷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年,全军硬笔书法大赛展;纪念邓小平诞辰周年全国书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展;纪念老子诞辰周年全国书法展;全国邓石如奖作品展;全国楷书书法展,纪念赵朴初诞辰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第十届全国法制宣传暨廉政建设书画大赛展;第二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等。

出版收藏

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及相关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中国书法》《中华诗词》《北京何氏》《世界何氏》《中国改革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及各大专业网站。作品被全国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等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特别是《心经》《金刚经》等佛典作品受到佛家机构和佛法受众者的传播与收藏。出版《何国祥书法作品册》《何国祥钞经集》《何国祥诗词拾遗》等。

作品展示

社会评价

·李铎(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

国祥出身行武,有幸与我相识,并能成为书道上的好朋友。凭我与他多年的接触,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执着于帖学一路,源从三国、晋唐行草、小楷,入流宋元明清诸家,中锋行笔,点划精到,又善于融会风韵,时时研摹魏碑汉隶,祛妍美,补朴拙,月积年久,自成一格。他在我的学生中虽然在书界没有名气,这是由于他在部队时从事的工作性质不能让张扬社会,但是他对书法的喜爱和执着,为人的朴实无华与善良令我感动,所以,他向我探讨问题时,我豪不保留地告诉他,并助他消化吸收,他找我时,我尽最大努力地给他示范,让他走一些捷径。后来,我发现他虽然在技法上不是很出色,可他对书法艺术理论的理解与升华却有独到之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憨实劲儿的勤奋拼搏终将有所“春花秋实”。面对当下浮躁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何国祥有两点作为,着实令人佩服。一是在讯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他做到不张扬招摇,始终保持平常心态,已洵非易事;再者,他依然孜孜不倦,笔耕矻矻如昔,走自己的路,颇有些临事不惊的大智之明。

·苏适(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秘书长)

我与国祥相识于两千年前后,他当时分别策划了两个重要活动,即纪念毛泽东和邓小来诞辰的书画展览活动,并请我辅佐他,我为他的执着与真诚所感动,我应承了他,我当时只认为他是策划者,现在叫策展人,与他交往中,发现他文学功底深且对书法的理解与认识很有水平,我鼓励他向书法艺术领域拓展。他得二王之精髓,且把米芾的八面出锋而不失中锋之轨迹理解得非常到位,使转提按极其自如,线条平实劲挺而富有弹性。观其用笔,如公孙大娘舞剑,行云流水,气息一贯始终。其结字,平正中欹侧多变,或扁或长,或方或圆,顺势而成,生动自然,饶有情趣。其墨法,在整体平实中追求墨块效应和字群结构,墨色鲜活,润枯有致。在章法上,国祥更是道法自然,使笔法美、字法美和章法美浑然一体,出现上佳的视觉效果。

·张德林(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助教)

我与国祥兄相识于中国国家画院,一个从军近20多年的军旅书家为人处事竟然如此谦恭,是我认识的军人中不多的一位。他在中国国家画院学习期间,我是他们的助教之一,可他对我们助教一并导师一样地尊重和信任,他经常与我交流书法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且他善于思考和吸收。我们成为好朋友。毕业后,他只要一有时间就来我的工作室谈书论著,也许是受我的启发和影响,他喜爱上佛学和经书的抄写,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经他抄写的经书免费送给有缘分的人达一千多部,功德无尚,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福报。在抄写经书的历练中,不仅他的修为得到改变,而且他的书法技能、笔法以及章法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就《心经》来说,很多书家都不提倡写此内容,其原因是重复字非常多,难以把握结字的多变和章法的处理,但国祥兄日复一日,终年不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他基本上保持日写一部心经,而且是楷书体,这种量的积累是他经书佳作频出的基础。形式上不断出新并与内容高度统一的作品,使得读者倍加青睐。对经书的执着与心态的平和安静,使他在书法上的境界、品味和水平,也决定了他在专业领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广如法师(中国佛学院图书馆馆长)

国祥居士的书法书法水平的提高来源于他的天赋和悟性,更得益于他的勤奋刻苦。从他从抄经的历练中悟出真谛。特别是他从弘一法师后期作品中寻求到书法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宁静简约与空灵自然。我仔细品味他近年来的作品逐渐形成这样的境界和气象,创作行草作品,往往都是表现飞动容易而获得静气难,尤其是达到空灵自然、浑然无迹就更难。国祥居士在书坛虽名声不高,这与他当年在部队从事的工作有关,牵制了他在书法领域的社会传播。其实他习书很早,不到五岁就受到祖父的言传身教,可以说他出生于一个乡贤书香之家,且习书的路子非常正。离开军营后,经书法大家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李铎、沈鹏、曾来德等先生的点拨,洞悟人生,取舍江湖应酬,惜时如生命,求学问道,广交师友。弘一法师李叔同禅意书法一直令国祥心动而神往,面对其作品,有一种“一切动乱到此为止”的安祥静谧之感,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北宋黄庭坚之书法也富有禅意,但他表现的又是另一番境界,长枪大戟,纵横争折,体现的是另一种动态美,这一动一静,尽管感觉不同,但内在的含蕴却有共通之处。国祥书法对如上两者进行了巧妙地趣舍和融合。他已经走向简约、走向平和、走向从容、走向淡定,返璞归真,回归书法的本源。这也决定了他在专业领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2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