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如何布局雪中山水在咫尺千里的
三远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中富有独特创造性的特殊透视,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有所区别,三远法属于散点透视,画家从不同角度观察描绘自然山川,观察点可随时上下左右变动,给予观者可居可游的动态欣赏角度,突出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宏伟壮丽与深远意境。
深远难以独立存在,古代画家鲜少仅用深远来表现山水传达意境,所以形成了或是以高远为主的三远一体全景式布局,或是以平远为主,结合深远的平野长卷这两大体系。北宋山水画家致力于将三远统一融合,创造“咫尺千里”的伟岸意境。
北宋雪景山水画的布局章法
一雄伟壮观的高远法与幽深莫测的深远法结合
1巨嶂式全景布局
从北宋流传的众多经典雪景山水画来看,巨嶂式全景布局始终是主流,即采用巨大的山嶂来作为画面的主峰,周围群山环绕,重峦叠嶂,如此大尺幅的雪景山水雄伟壮阔,有“咫尺之图,百千里之景”的视觉效果。
北宋雪景山水画巨嶂式构图法大多以高远为主,结合纵深辽远的深远法来表现北方冬季被积雪覆盖下的崇山峻岭与高山远水。冬季清寒的雪与浑厚的枯木,搭配顶天立地的构图法,更展现了雪景山水的壮阔浩渺与奇险荒寒。
北宋雪景山水画巨嶂式布局法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继承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构图法。历代山水画家师承有序,总是在学习前代画家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情感思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
2以高远法为主
山间楼阁茅舍均被白雪覆盖,周围多绘枯木寒林,用笔苍劲有力,姿态各异,为冰封雪盖的严冬增添一点生气。
北宋许道宁的《密雪关山图》同样也是以高远法为主,三远结合的布局方式。从山脚仰望山颠,高远望山势宏伟壮阔;从左下角寒林开始,沿着小径一路向上,由近及远,深远窥雪山后景;画面左面是一湖江水,湖中山坡有几株寒林,远处江水与天空相接,无限延伸,纵深辽远。
北宋流传下来雪景山水画作品中,其中很多都是以高远法为主,结合深远构图,或是三远结合的布局方式。自山下仰望山颠的高远法,顶天立地的全景式构图,展现了大尺幅的雄伟山势,更加强了雪山的庄严感与力量感,营造了空寂荒寒的深远意境。
自山前而窥山后的深远法,利用山峰相互遮挡,丰富了雪景山水画的层次。画家充分观察自然,运用奇险壮伟的高远法与纵深辽远的深远法结合布局,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可居可游的虚静空灵的雪景境地。
二烟云清旷的平远构图法
1平远法构图
平远法构图也是北宋雪景山水画的一种常见的置陈布势方式,“自近山而望远山”为平视角度,突出近景、中景,然后由前到后按比例逐渐缩小,从有到无,由实到虚,虚实相生,以平远法表现北方平原辽阔的地形面貌,画之空处皆成妙境,富有意蕴美。
不同视角给人感觉也不相同,仰视使人心生恭敬,平视使人心里舒坦,平远的视角没有高远的奇险强悍,给人以平和自然,平逸疏朗之感,平远法雪景山水构图体现的是清逸幽邃、苍茫静寂之感,是平淡超脱、空灵静谧之境。
宋徽宗赵佶在艺术上造诣颇高,其《雪江归棹图》也是以平远法为主的横卷雪景山水画。构图分为两部分来看,左边布局是高远与深远的结合。
2层层雪山高耸直立
连绵起伏的层层雪山高耸直立,右边是以平远法描绘近处的江水,慢慢推向远处雪山,苍茫辽阔,生动展现了北方的山河雪景图,积雪覆盖山峦,一片银装素裹。
平远构图的视野更加旷远辽阔,画中丰富多彩的点景人物展现了渔民、船夫的江上光景,茅屋、小桥、观楼点缀其间,匆忙的行旅、忙碌的仆童与砍柴人等穿梭山间,整幅横卷动中有静,被雪包裹着的江山安详幽静,虽然有动态的人物活动,但也都表现出平和淡泊的民众生活,恬静自适。
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在章法布局上与《雪江归棹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以平远法为主的横卷构图,并用高远与深远,展现雪后渔村的生活场景。
北宋山水画家李成善画平野寒林,以平远构图绘野外之景,气象萧疏。在北宋山水画中李成被称为“古今第一”,北宋后期众多画家纷纷模仿学习他,郭熙、王诜、许道宁、燕文贵等画家皆学过李成,画坛影响力十分强大。但李成雪景山水画存世作品非常少,从后世学习者中可以看出北宋平远法雪景山水画的意境风格。
北宋雪景山水画技法营造的意境
自山水画独立成科之后,雪景是历代山水画家都喜欢表现的题材,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很多,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独特的风格与面貌。
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黄金时代,李成、范宽、郭熙等大家都集中出现在这个阶段,这些画家的雪景作品,既能够看到属于时代的整体特征与烙印,又有各自的艺术特色,对整个宋代的山水画创作的审美取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喜爱营造雪景寒林,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自然表现出的意境效果也是不同的。北宋雪景山水画同样具有可居可游之境,又有雪的宁静与恬阔,但北宋大多雪景作品还是推崇孤寂荒寒、萧条淡泊的意境。
一李、郭雪景中的可居可游之境
1惜墨若金
李成绘画惜墨若金,画中需要晕染的地方也是用淡墨为之,清透秀雅,寒林树木均用尖利的笔锋描绘,坚挺朗逸,李成的雪景山水画整体给人以儒雅之感,清秀雅丽。
用淡墨渲染,天地一片萧索,只剩荒凉与寂寞。寒林枯树用笔清瘦,画中松树用锐利的尖笔勾出松针,显得爽利而苍劲。
近处山石顶部留白,在根部进行皴染,远处山峰勾勒出轮廓,大面积留白,只在转折处略加皴染一二,表现出大雪封山的一片雪国景象。画面布局上,采用平远法由近推远描绘座座崇山,离近观画也能体会千里之远。李成的画给人刚劲、清逸的之感,在山石树木中寻求丰富而细腻的变化。
2冬日寒凝之景
此画表现北方山峦冬日寒凝之景。画中以墨晕染水天,矾头留白作雪,近景枯树几株,与李成画中前景的枯木寒林十分相似,树木枝干虬曲为蟹爪枝,墨法精微,画面中央有一小亭半现半隐,营造可居可游之境,气象萧疏,冷逸寒凝。
以李成、郭熙为代表,许道宁、翟院深他们都擅长表现寒林题材山水画,其雪景绘画像是作加法,将画面中的具体物象表现的极为丰富细腻,对细节刻画也都是细致入微,十分真实而又自然,能将观者真切地代入到画中,可在画面中行走、游玩、居住。李成、郭熙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元代,在赵孟复古思想的推崇下,曹知白、朱德润、唐棣、姚彦卿等人继续师法李成、郭熙的雪景作品。
二王诜江南雪景中的静谧恬阔之美
1江南小雪初霁之景
王诜字晋卿,太原人。郭熙的画出自李成,王诜的画既学习李成,同时又学习郭熙,但王诜的画更近于李成。王诜用笔尖锐有力,稍事皴擦,以水墨晕染山石,得李成的墨骨,在经营位置上,取李成平远法,米芾《画史》记载王诜作画学习李成,常取平远近景,水墨造势。
描绘江南小雪初霁之景,在构图上吸取了李成的平远画法,将平远与高远、深远相结合,尽管表现的是重山叠嶂,但用平远横卷的方式来呈现就显得更加雅致。
构图上可将画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右半部分以高远为主,描绘层峦叠嶂的雪景山峦,惊险高耸,势状奇雄,山脚下的渔村仿佛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景象由近推远,纵深浩渺,自然和谐,是经典的高远法与深远法结合的布局方式;左边的枯树寒林师法李成,以平远布局表现清逸辽阔之感。
左右两边以一湖江水作连接,平和自然,从右半部分峰峦浑雄的高耸雪山到左半部分平阔澈澄的江面,是奇险幽深到清新飘逸意境的转变,右边巧夺天工的奇险雪山与左边超脱自然的平阔之景,被画家有机的安排在同一画面中,恢弘细腻,令人叹服,整幅画面平远。
2静谧恬阔之美
“孤寂荒寒”最早是对于古代诗词艺术境界的描述,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是情景交融,以景写意的表现。
山水画中最早表现孤寂荒寒之意境的是唐代著名诗人及画家王维,在山水画表现形式上首创“破墨”技法,尤以简淡的水墨山水见长,水墨山水替代青绿山水更能够表现清幽静寂、荒寒幽僻之意境。
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王维平生喜爱画雪景、雪滩等图,清润秀雅。王维是水墨山水的鼻祖,是营造孤寂荒寒的第一人,王维的画风对唐代及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诸多画家都追求荒寒简远的意境。
北宋王诜的《渔村小雪图》以平远布局为主,结合高远、深远造势,运用苍劲清丽的笔墨画出山川、点景人物,整体营造出一种静谧恬阔的美感。
雪景山水画中的静谧恬阔之美不仅表现在画面之中,同时也是画家内心空明澄静的体现。雪本身是安静的,悄悄地来,静静地去,高尚纯洁,不同流合污,在描绘这样平和安静的雪景时,艺术家自身也应当洗去心灵的尘埃,摒弃杂念与私欲,不受世俗羁绊,保持内心的纯静与心灵的自由。
画家以一颗清静无为的心灵去描绘洁静的雪,所表现的雪景山水画同样也呈现出静谧秀雅,超凡脱俗的意境。正强调的是冬季雪景山水画要表现幽静清冷的境界。
北宋时期是表现荒寒雪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营造荒寒之境的雪景山水画作品层见叠出,李成、范宽、郭熙、许道宁等人都热衷于表现孤寂荒寒的意境,这已成为北宋画家自觉的审美追求,清代恽南田说道:“雪图自摩诘之后,惟称营丘、华原、河阳、道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