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美术馆新馆城市完形填空
编者按:
“设计点评”栏目是本刊新开辟的栏目。理论能引领设计,但是不能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现实的设计就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开辟本栏目的目的就是针对实际项目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
本文摘自《巴塞尔美术馆新馆:城市完形填空》,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年12月刊,总第期P-。头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张路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中心教授
设计:ChristGantenbein
地点:瑞士巴塞尔
时间:年
规模:㎡
巴塞尔美术馆新馆用地与老馆一路之隔,设计首要解决的便是二者之间的交通联系问题。常见的做法是采用地下通道,将新老两馆连接起来。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是:通道空间体验比较乏味,建筑师所能着墨之处,也往往只是通过室内设计和艺术装饰手段把通道空间设计得更有趣而已。巴塞尔美术馆也采用了地下连通方案,但连接体并不是地下通道,而是一个展厅(图1、图2)。
在市政道路之下布置展厅,断路施工不可避免,但考虑到新馆用地有限,以增加一个展厅的代价换得断路施工的市政许可,无论如何都是划算的。况且从总图上看,这条路的临时管控对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不大。当然采用这种方案要极为慎重,非到不得已不可采用,毕竟涉及土地权属和规划法规的审批手续会很麻烦。类似情况还可见于伊贝拉·卡马戈基金会美术馆(IberêCamargoFoundationMuseum,PortoAlegre,Brazil),由于场地狭小,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将美术馆所属车库置于相邻市政道路之下,也是相当不寻常的做法。
▲图1:巴塞尔美术馆总图
▲图2:巴塞尔美术馆剖面图
新馆位于两条道路的转角处,平面形状比较复杂。但建筑师在如此复杂的轮廓内,制造了一大一小有着规则矩形平面的展厅,展厅之间的“边角余料”则用来布置交通空间和辅助空间(图3~图5)。这种平面布局手法令人无法不联想到巴黎美术学院的空间训练方法——poché(图6),由此可见建筑师深厚的专业功底,也说明作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训练的内容,这种19世纪的古典方法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依然有其生命力。
▲图3:巴塞尔美术馆新馆地下一层平面图
▲图4:巴塞尔美术馆新馆首层平面图
▲图5:巴塞尔美术馆新馆二层平面图
▲图6:巴塞尔美术馆新馆平面图中的“poché”手法
新馆主入口面向道路交叉口的转角处,外墙向内凹折,形成缓冲之势。沿两条街道的建筑外墙遵守并延续了相邻建筑的边线(图7)。外墙开口非常有节制,可谓非必要不开口,因而使整栋建筑看上去犹如一块灰白色调的巨石。外墙材料的砌筑条纹丰富了表面肌理,也隐约传递出一种与传统建构语言的关联;同时,嵌入砖缝的LED灯带滚动显示正在进行的展览题目,又给城市带来了某种时代气息。
▲图7:巴塞尔美术馆新馆对城市文脉的延续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设计新建筑,有点像做完形填空题,必须要准确理解篇章结构和上下文关系,才能填入恰如其分的句子成分,让整个街区获得浑然一体的形态,同时填入的新成分又不失其自身的个性和光彩。
(本文节选自《巴塞尔美术馆新馆:城市完形填空》,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年12月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