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名家马超凉月淡云清溪幽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安全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杨蜀连

马超的作品,既有着秋色迷茫的空寂禅意,也有着大凉山蓬勃绚烂的鲜活生机。马超个性的安静与沉默,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上,但马超内心的坚强与执着却默默释放在他的国画作品中。马超追寻绘画艺术三十多年,内心毫无叛逆与激情冲动。他的人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淡淡的,辞笔清丽,笔墨舒淡,古雅清空。

马超是一位淡泊之人。他清瘦、纯善、随和,几十年如一日消瘦的脸颊上,永远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透过镜片,可以看见他真诚的眼神。与人交谈,马超大多数时候说话也是慢腾腾的,不急不躁,甚至偶尔还有些反应迟缓的呆萌。不懂他的人,觉得他身上少了一些雷厉风行的果敢与决绝,有些许无趣。懂他的人却觉得他内心丰富善良如菊,犹如幽居雅士,风骨里透出山涧小溪般的纯粹与清澈。

马超的画,清淡秀雅。他画梅兰竹菊,池塘荷花,山水沟壑,红枫翠鸟,枯树老藤等等,笔墨之间散发出显而易见的空寂、冷冽与清凉。马超的骨子里始终散发出文人墨客含蓄的善思与率真。他可以沉默不语,但只要遇到知己,他顿时会滔滔不绝直抒胸臆。这样的瞬息之变,不仅与他内在的感性气质有关,也与他长期担任杂志编辑有关。沉默太久了,也需要释放。他的灵魂深处一直潜藏着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且早已超越他三十多年的笔墨历练,而在今日题材也许并不太广泛的绘画作品里,渗透出独有的精神气象:清逸、空旷、幽静。

马超心性善良,个性温润。采访中与之交流,他始终浅笑着,目光纯真,犹如二十多年前我们相识于云贵川三省文学青年艺术班的那些如碎片的依稀日子。与马超交流,你不会觉得心累,因为他的确率真。真实透彻的灵魂赋予他简单清晰的思维,兰叶葳蕤,闻风相悦。

但是,一旦谈到艺术,马超立马思维活跃,显现出他个体对墨像意境的解读与诠释。对于绘画,马超有着自己在国画探索路上的见知,且善于兼收并蓄。因而他的笔墨就呈现出许多不太清晰的朦胧与意境表达。

观马超早期的作品,多以小写意为主,题材多是花鸟古树紫藤,颇有一些小清新意境。中期创作,马超逐渐进入大写意创作阶段。这期间,他创作出一系列山水作品,既有小青绿山水,也有宋代山水的古韵。其作品《落笔摇五岳》《秋风不相识》等,散发出空灵孤寂的气息。从这个时期作品的画面可以感觉到,马超秉承古人的传统笔墨,追寻如八大山人、徐青藤、陈淳的绘画艺术风格,融入自身的笔墨积淀与情感抒发。他一直在苦苦思索,并始终在寻找适合自己心境深处某些情绪与某些感觉的情感注入,力求在清淡、辽阔、孤独中去找到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近期创作,马超痴迷于用水墨的浓淡枯湿来呈现作品的感染力。他善于以书入画,注重构图与意境,追求“逸格”。他喜欢淡墨。往往以行楷与篆书入画。“我在大写意作品中,希望画面有经纬的表现力,更有山里人自由奔放的洒脱。”马超如是说。在我看来,马超的很多作品,如梅兰竹菊、荷花小鸟,虽然并不具有绘画风格突出的代表性与画家个人独有的绘画语序,似乎都偏于空寂,带着禅意,但是,却透出画家在精神气象上追求仙风道骨般的自在与通透。我想,潜意识里,马超应该有他自己内心深处强烈的精神渴求。他在赋予这些画面意境深远、安静自在、空灵野逸的同时,也表达出他在冰冷的现实世界里寻求精神温暖的某一种精神诉求。观其作品,在老树藤蔓间飞翔的小鸟、荒野山涧中的茅草屋、红叶中栖息的翠鸟,等等,这些绘画元素,让追求文人画气息的马超在创作中捕捉到了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但是,马超有一组系列作品,辨识度与视觉感极强。

这就是他创作的“凉山栽秧果系列作品”。据马超回忆,在西昌的山里,生长着一种野果,当地人称之为“栽秧果”。“栽秧果”一拢一拢的,枝高丈余,满身荆棘,每到栽秧季节果熟,拇指般大小的果实晶莹透红,甘甜可口。少年时代,每到此季,马超就常常结伴于同学们午休时,顶着烈日于荆棘丛中小心攀摘,与山鸟争抢好果,虽不易,却欢乐无比。马超的这一组关于四川大凉山栽秧果系列作品,应该是最能表现画家马超心底深处最柔软最细腻一面的代表作品,也是最富有属于马超自身绘画语言表达与独特视角的作品。“栽秧果”满身荆棘,果子却红艳晶莹,果汁甘甜。这既是画家马超对少年时代居住大凉山的深刻记忆,也是他对这片陪伴他成长的厚重土地最深情的回望。我想,如今已将近六十岁的马超,在静谧时刻,挥毫画出他心中生命顽强的大凉山野果子“栽秧果”时,内心必定荡漾出黄昏独坐海风秋,柳条弄色不忍见的惆怅与忧伤。

年,马超出生于成都,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军区幼儿园老师。六岁时,马超从父亲的笔记本插图上,看到抗美援朝的图画,就开始临摹,后来又临摹连环画,印象深刻的是临摹《三国演义》。年,成昆铁路通车后,马超随父母到凉山州西昌定居,住在西昌邛海边。谈起儿时,马超回忆:住在邛海边,几乎家家都养小鸭子。每家小孩子都在自己家养的小鸭子头上涂上属于自己的颜色,有红药水、蓝药水、黑墨水以示区别。他记得,他们上学前就把自己家的小鸭子赶到邛海里面去,下午放学回家前,又跑到邛海边把小鸭子赶回家。中午大太阳的时候,他们还跳到邛海里去游泳。年,17岁的马超遇到孙其峰先生。他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当时从天津到凉山州写生。他们采访写生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路线是沿着会理到乌斯河到西昌。孙其峰先生见马超喜欢绘画,就耐心教马超画《竹鸟图》,孙老师在宣纸上用墨点、抹、擦、皴,让少年马超就在此刻对中国画的小写意花鸟有了最初的启蒙与认知。上世纪八十年代,马超在西昌随温原兴、周德华(一壶山人)、罗康祥诸先生学习篆刻、书法、绘画。八十年代末期,周德华先生调到峨眉、乐山,马超随即追随周德华先生崇尚逸格以书入画学习至今。“恭敬传统涵养文化,秉承宗风崇尚心法”,多年来,周德华先生在绘画上给予马超更多心性的启迪与意境的指点。年,马超前往北京参加中国美协培训中心首届花鸟画高研班学习,其间得到老师张立辰、霍春阳、孙克等先生的艺术指导授课,获益匪浅。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马超的作品,缱绻着秋色迷茫的空寂禅意,也有着秋天红叶茂密绚烂的极致,更有着大凉山野果蓬勃的生机。其作品《野烟秋红》:画面中一大蓬野生的枝条上红叶茂密,视觉感极强,一只翠鸟栖息在树枝,若有所思。有两只鸟儿穿过红叶飞翔,它们应该有着更广阔的天空。整个画面弥漫着祥和的生机与秋色阑珊的通透感。作品《老树翠鸟》:构图奇妙,水墨浓淡枯湿用墨,恰好体现出老树的苍劲沧桑与盘根错节,几只小鸟栖息树间,动静皆宜,有着水墨作品的意境之美。作品《山涧一茅屋》:浅山跌宕,石阶沿山而上,野树参差不齐,茅屋若隐若现。画家给予浅山几抹淡淡的小青绿,山中野树是浅浅的赭石色与明黄色,画面线条凝练,繁复而不杂乱,构图清雅,意蕴悠长。其中小石桥在右下方伫立,静谧,孤寂,坚定,整个画面通透清新,有着画家所向往的精神意境。

马超淡泊安静的性格,赋予他作品更多的空寂与禅意。但是,毋庸置疑,马超还在前行,他还在水墨探索前行的路上,思考、摸索、创作。或许,正因为性情恬淡,因而他在绘画创作上还少了很多激情,多了很多空寂。惟愿马超胸怀艺术激情,在绘画的执着与艺术表达上,坚守初心,创作出如“栽秧果”系列作品这样具有独特视觉魅力、充满蓬勃生机与精神气象的精品佳作。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愿马超不仅画楼深闭,更要望见东风。

艺术简历

马超,年10月生于成都。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书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铁路文联美术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工笔画、成都市工笔画研究会会员,凉山州美协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