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一首小众怀人诗,忧伤淡雅,如雾里

唐中期著名诗人戴叔伦,生长于隐士家庭,即使安史之乱后他出来作官,也是作得很“佛系”。对于一个恬淡的人来说,其诗作风格多是清新典雅,少有雄浑之气,这在唐中期的诗坛也算一股清流了。

戴叔伦对诗作的品味非常明确,他认为作诗就要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一论调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一起品读他的一首七言诗,忧伤典雅,别具韵味。

《苏溪亭》唐戴叔伦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在今浙江省义乌市。

本诗是诗人前往任上的途中,过义乌苏溪亭时,看满眼春色,想到故友旧朋,有感而作。

本诗第一句,诗人于苏溪亭上远望,芳草郁郁青青,漫无边际。

青草的意象在古诗中代表着怀人、思念。白居易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本诗首句,以青草起兴,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谁倚东风十二阑

乐府诗《西洲曲》中有这样的诗句:“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第二句一出,一幅画面就已呈现在读者眼前:碧草连天,春风涤荡,满眼的春景本就极易引人浮起联翩,诗人亦不例外。

诗人在亭中远眺,遍倚栏杆,思绪远走,不知所念之人身在何处,是否也如自己一般,在遥远的地方对着春风凝睇。

第三句,诗人写“燕子不归春事晚”,春事晚,即春日将尽。而此句未必是诗人眼前实景。按照自然规律,当芳草连天之时,春燕早已归巢,但是诗人却嗟叹春天已快过去燕子还没有归来,因此,本句中的燕子指的不是自然界中的燕子,而是远方的游子。燕子这一文学符号在本诗中借代的是诗人的好友,诗人心系友人,借“燕子不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思念。

最后一句,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边的平地。

诗人看到水边的杏花,已失去了鲜活的色彩,此刻在烟雨濛濛中日见枯萎,短暂的春天即将逝去了,杏花凋零,人似飘萍,含蓄中略带遗憾,遗憾处自有淡淡忧伤。

本首诗是诗人怀人之作,短短四句,隽永清逸,展现出的画面美如淡彩水墨,烘托出的情感美如雾里看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