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家蕴给书华浅议宋代文学对王卫军书
文脉家蕴给书华——浅议宋代文学对王卫军书法的影响
丁捷
王卫军,江苏泗阳人。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银奖,全国首届行书展三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书法作品入展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书法展,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亥岁祯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年迎春书画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曾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文艺界别主任,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
从书法艺术的专业去评论王卫军者俯拾皆是,现在,我更想从文学角度来观察这位年轻的书法家。
书家常常自嘲“抄书匠”——与文学家相比,书家确实述作不多,而是致力于“练功”,用“书法之法”抄写古代文学名篇;书家书法技艺精进的过程,也离不开大量摹写碑帖,看上去书法家们的的确确是在“照搬”名家名作。这在当代,几乎更加养成了书法家日常创作的通行惯例。对此,我们不能一言蔽之。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抄写名作的过程,也是汲取文学精华、向圣贤大家致敬的过程,“抄写”可算是一种更精进的“阅读”。由于白话文的普及,今人创作字正腔圆、体例工整的近古体诗文极其有限,当下文学内容显然不能满足书家书写的需求,即便是林散之这样的书家与诗人双重身份兼具的大家,其自创的有限数量的诗文也只是其浩瀚书法作品群里的一粟。观察一个书家的品位,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选择抄什么,怎样抄,如何借助名作的格调,发掘自我艺术创造的空间,并从形而上表达出自己的才情。
作为文友,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