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柔肠剑胆琴心书画家张涛先生印象
来源:平凉日报崆峒文联
□李利军 年4月28日,借参加“崆峒文化论坛”之机,离开平凉25年之久的水天中先生故地重游,在我为完成《水天中的风雨人生路》一文采访他的时候,他抽空挥毫泼墨为平凉的故交知己题赠墨宝。他赠予张涛的是浑厚绵柔、游龙出水般的八个大字:侠骨柔肠,剑胆琴心。国内艺术评论界的权威、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美术报》《美术史论》主编的水天中先生题赠给张涛的墨宝,我以为不仅仅是对张涛的勉励、褒奖与期许,更是对张涛艺术追求和艺术品格的一种很优雅的定位,故而,我权且将之借用来作为本文的标题。 我与张涛相识将及30年,最初的交往只限于在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借酒兴说些掏心掏肺的话,与别人的豪气干云有所不同的是,一贯斯文含蓄的张涛,酒意并不能让他改变多少,顶多,也就即兴说点与书画艺术有关的话题,感觉他常与极热烈的气氛融入得很有限。年,在一个秋高气爽、鸿雁南飞的日子里,我俩随平凉文化艺术圈的一众朋友,走进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在阴山下的黑石滩、杭锦后旗的河套酒厂、巴彦淖尔境内的湖泊边、坐落于寂寥旷野的蒙古包里,每一处常有蒙古长调和马头琴苍凉优美乐声相伴、适合抒发豪情壮志体验人生快意的地方,长时间的促膝相谈,敞开心扉的交流,让我深入地了解认识了当时在平凉书画界已崭露头角的张涛:外表的斯文含蓄,并不能弱化他在神圣的艺术殿堂书写出属于自己浓墨重彩一笔的鸿鹄之志,对三代书画世家家学的传承赓续,对自古及今最为人们推重的“诗书画印相融为一同步精进”的艺术标高在无限向往中的努力接近,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地艺术圈里能披荆斩棘踩踏出有自我风格的一条艺术之路,是一直以来萌动于他心怀的清奇高远的梦想。艺术家是需要梦想的,有梦想,他们才会触摸到艺术真正的玄妙之门。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张涛为实现梦想跨越的步子迈得潇洒而扎实。 生于年的张涛,笔名雪樵,曾师从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先生主攻中国画,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平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崆峒区文联主席。对于他在书画艺术上取得的成绩,我只能择其要者列举一二:作品曾参加省粮食系统第三届书画展获一等奖;获平凉市“崆峒文学艺术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一等奖;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暨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甘肃省政协委员书画展”三等奖;国画《山麓烟霏》获“喜迎十八大·走进崆峒”甘肃美术作品展一等奖;作品入选省文联、省美协举办的“陇山、陇水、陇人第五届甘肃省专业画院作品展”获三等奖;年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九省13市、县、区书画联展。多年间,他的国画作品屡次刊发于《甘肃日报》《神州诗书画报》《丝路丛书》《甘肃文化》《平凉日报》等杂志报刊,并被收入部分画集,个人传略被央广网、新华网、中国网、腾讯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和专栏介绍,评论、诗歌及散文散见于《甘肃文艺》《民主协商报》《平凉日报》等杂志报刊。 常言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人要做好做成一件事,首先必须对其痴迷热爱,期望自身在艺术领域能有所建树的艺术家,更得有痴迷热爱的心志。张涛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他与艺术结缘的缘起或许和许多人有所不同,那就是家学渊源的濡染和教化在他身上所发生的别有景致的化合反应。因之,体悟张涛的艺术情怀,对他的家学渊源的回溯是绕不过去的内容。 张涛的曾祖张观雪,清末生员,曾任教平凉中学、平凉师范、平凉女师三校达30余年,桃李满园。其一生酷爱书法、绘画和篆刻,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晚临汉隶,深得曹全碑神韵,行草得孙过庭、米芾笔意,绘画作品擅长山水、花鸟,尤以“芦雁”著称且有精品曾于年被选送莫斯科参加展出。作为陇上一代名士的张公,正直耿介,淡泊名利,与同一时期的书画家汪若南、曾鲁斋,由品书论画、吟咏唱和而结为莫逆之交,后又与刘芳铭一起被时人称颂为“陇上四家”,名噪一时。祖父张少观,早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曾在固原中学、平凉女子师范、平凉中学任美术教员。受父亲张观雪的熏陶点化,醉心于书画与金石研究,经常深入崆峒山写生,于山水清音、晨钟暮鼓里去追求艺术的心性与自然的高度契合。人生的大挫折告结后,他重获艺术新生,留下了大量书画精品,其国画作品以山水、花鸟为主,画面在皴、擦、点、染间表现大自然的多彩多姿阴晴变化,充盈着文人雅士淡然超拔、遗世独立的高古之气和意趣,自我的艺术风格鲜明独特。叔父张纬中是继张观雪、张少观之后张门第三代画家,受家学影响,作品博采众长,质朴中融入浑厚,其山水画危崖耸峙,气势磅礴;花鸟画清逸多趣,引人入胜;人物画神韵天成,妙态毕现;油画、水彩、水粉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或洒脱灵动,或凝重恢弘。母亲郭兰芳,早年从事书画及文学创作活动,迄今有余首(篇)作品见诸报刊杂志,晚年潜心钻研书画,多幅作品参加相关展览。 所谓书香门第,张涛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代表。出生成长于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厚、门风异于普通人家、书画传家的家庭,张涛有着好多人无法企及的接受艺术启蒙、熏染的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尽管家庭在经受来自不可理喻的政治风浪的冲击后,他也随命运的小舟曾苦苦颠簸。这优势更深的意义还在于,它让张涛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区别于那些半道投师或兀自自行揣摩苦练试图一鸣惊人的人,那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作底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经受如此的教育,受教者形成进行艺术创造的宽广眼界和深厚功力便是理所当然的了。随着阅历的丰富和思想的日趋成熟,张涛对家学在化育自己成长方面无一替代的巨大价值和意义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感念之情日深,这也是他向自己设定的奋斗目标锲而不舍努力攀缘的动力。 诗书画印虽是艺术范畴的几个别有洞天的门类,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自古及今,那些全身心浸淫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家,有不少人把感受领略各艺术门类韵味旨趣当作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的意义,诗书画印的同步修为,让他们的艺术之树枝繁叶茂,为人们所顶礼膜拜。在平凉坊间,曾有人和张涛开玩笑说他是平凉“画家里面书法好,书法家里面诗写得好,诗人里面治印好”的艺术家,虽是玩笑话,但也从侧面印证着张涛艺术趣味的广博、艺术审美和追求的不同凡响。以诗文润养主攻的绘画书法艺术,让书画艺术的意境在诗文中得到晓畅精准的表达,相互间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既加增了学养厚度,更让他的书画诗文彰显出一种风范自具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情韵。 对艺术家而言,如能确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追求和坚持的原则,必是在创作上已悟得三昧之人。当张涛把司空图《诗品》中对诗歌的要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举一反三奉为圭臬后,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审美框范、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有了属于自己的深刻理解。自锚定艺术之路,他的着力点就在中国画上。在对魏晋“山水畅神”之说的领悟与实践中,他深知中国画必须表现和传达“气韵”和“境界”,让山水真趣表现在山水的神韵和性情上,具有纯真自然的心境和淡泊宁静的品德,奇幻迭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都是有思想、有寓意的,融入着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色彩,笔墨都被赋予了性格和情感,这种唯美的创造区别于任何艺术种类,作者渲染的画面,无论空灵、沉着抑或苍茫、深邃,都要以墨色所呈现的境界和抽象意蕴来完成。为此,他从对中国古典传统绘画笔墨语汇的反复揣摩、向大家先贤精品佳作不断汲取养分中,全力提纯笔墨笔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特色,他的画作,画面洋溢着娴雅悠然、平和宁静的意趣,体现着温文尔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思想演变成含蓄温润的画面语言,对张涛来说,经历了一个苦苦求索、找寻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漫长过程。 中国传统美学中,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代表的儒家山水观,将山水具有的“美德”与人自身理想人格的赞美相联系,开创了我国人本主义山水的审美观,由大众在美丽的山水间游赏、隐逸、求仙、问道、咏怀、吊古、读书、习武、耕种、采药种种活动,衍生出了对之进行记录和抒怀的各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同时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美学思想。这其中,水墨山水占据着重要位置。多年来,张涛最为钟情的莫过于水墨山水的创作。秉持“诗情画意”的创作理念,于营造空灵幽静、飘逸深邃意境的过程中,他笔下的山是挺拔、苍茫、俊秀、逶迤的,辅之以高士樵夫、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飞瀑流泉、古洞幽壑、苍松翠柏、奇花异卉、石桥古道、茅屋炊烟、牛羊山禽、风月云烟、雨雪霜雾的装点,幻化烘托出绚丽迷人、有原始质朴之美的自然景观。他的这类画作中,“以书入画”的文人山水传统多有体现,篆隶书法笔意的注入,使线条简洁凝重、跌宕起伏,墨色枯润生动、浓淡相宜,山石皴写、峰峦形构孕育出勃勃生机,水墨漫涣点染的烟云缥缈、山岚蒸腾之状,于虚实相生中营造出清逸浩渺、错落有致的想象山水的意境。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出生于崆峒山下、受崆峒文化长久滋养长大成人的张涛,将崆峒山视为自己山水画创作极为重要的题材。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以我心,写故乡之山水,我以我情,写故乡之烟云;生于崆峒山下,长于泾水河畔,痴爱之情,凝于竹管之端,植根于黄土高原,浸润秦陇文化之气息,于勾勒点染间传达情趣,于纵横泼墨间写意感受。唯愿用五彩追求,幻化理想之境。”他的数十幅崆峒山系列组画《皈心》《崆峒积雪入层林》《疑是武陵源》《崆峒烟岚》《清凉世界》等,我们完全可以视作是他的践诺之作。这些作品,既是他对自己“道法自然”美学观念的形象化表达,更是他对崆峒山捧出的一掬浓酽深情。 关于张涛在书法和篆刻艺术方面的造诣,书画家李鹏翔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他对甲骨文和金文书法作了深入探讨,其作品用笔沉着爽利结体舒展而严谨,深得其味。篆刻也很生动,白文印有汉魏将军章的韵味,朱文印入古官玺一路,灵动拙稚,运刀如写。”虽然多少有点被绘画的势头和声望所遮盖,但诚如李鹏翔先生所言,他在书法修研上达到的高度,依然为圈内圈外的众人所瞩目。 扫视一番张涛在艺术之途上自我砥砺斩获丰硕的奋斗历程,再回观水天中先生当年给他题赠的墨宝,明面上,水先生赞许的是人,暗合的却是张涛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骨、内蕴和取向,文若其人,字若其人,画若其人,难道不是吗?由是,我们不得不叹服水先生那一双功力不俗的慧眼!
(来源:平凉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