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王阳明,他的茶诗你见过没
《兰亭次秦行人韵》
明·王阳明
十里红尘踏浅沙,兰亭何处是吾家?
茂林有竹啼残鸟,曲水无觞见落花。
野老逢人谈往事,山僧留客荐新茶。
临风无限斯文感,回首天章隔紫霞。
译文:
放眼人世间,不过是刹那的繁华;
行走在乡间沙路上,不知兰亭何处是自己的归宿呢?
这个茂盛的树林里有竹子,也有暮色中的鸟啼声声;
潺潺曲行的山间溪流却没有流觞,惟见朵朵落花东流去。
山野老人遇到过往之人,总喜欢讲述着昔日的故事;
寺庙的禅师热情邀请客人,留下来品尝今年的山野新茶。
临风远眺,顿时感受到了《兰亭集序》里所说的对诗文颇有感慨啊!
回首望去,传世千余年的好文章好像就在紫色云霞的那边。
注:
关于创作时间:一说作于年,二说作于年。本文采信年之说。
秦行人:秦文(—),字从简,号兰轩,晚号雪峰,时任南京行人司行人。
觞(shāng):指古代盛酒器。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流觞,即指流动的酒杯。
斯文:出自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意思指这个诗文或这次集会的诗文。
天章:指好文章。又指日月星辰。
紫霞:指紫色云霞。蕴指道家谓神仙乘紫霞而行。
评榜词
《史上最美茶诗》评为第83名。此诗为追忆兰亭盛事而作,观古怀幽,红尘苍茫。作为伟大思想家的王阳明,其诗文多哲思。而此诗行文素易,却也引怀深远。此诗与《化城寺》均为王阳明极其稀少的遗珍茶诗,世人罕闻。
公元年的春天,26岁的王阳明与同届好友秦文到兰亭踏青游玩。五年前,两人一起乡试齐中,是为同年之谊,来往密切。此后,王阳明参加会试屡试不第,心情郁郁。而秦文在游玩次年会试入三甲,因排名较低,出仕南京行人司工作(不入流的官职),但终归觉得仕途不畅、怀才不遇。
此次适逢三月三上巳节,两人相邀前往兰亭踏青,一是缅怀追忆一千多年前的兰亭盛事,二是两人心情不佳、满腔愁绪之下,一起踏青散散心。秦文有感而发,赋诗一首。随后王阳明按其韵和诗一首。因两人都是观古忆幽情,在满腔愁绪之下,触目所见皆是残鸟落花,倍感寥落。
诗中所言“兰亭、茂林有竹、曲水无觞、斯文”等,典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王阳明,乃东晋王羲之后裔。自幼受诗文熏陶,受祖辈传奇影响。十岁时随状元父亲迁回山阴。九居山阴,一生眷恋。其对多年前的文坛兰亭往事,追忆不已。
会稽山脉,对于王阳明来说,代表着乡土情怀,也是其思想的起点和精神的归宿。秦望山与兰亭同处于会稽山脉,王阳明常常留恋其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刻石颂秦德”,故名秦望山。
全诗清逸雅致,是王阳明悟道前的早期文风代表作之一。此诗存有三层视觉与境界:第一层是写景,通过兰亭、茂林、修竹、曲水等构筑了雅致的景观,抒发了怀古兰亭之幽情。第二层是写情,以浅沙、无觞、残鸟、落花、何处等借诗寓情地抒发了内心的寥落惆怅。第三层是写意,以十里红尘、野老、山僧、紫霞等搭建起了独特的归隐意象和哲思。
首联“十里红尘踏浅沙,兰亭何处是吾家?”开篇即是抒怀感叹,极具禅韵,阐述了红尘易逝的感慨和极有禅思的认识。但更为核心的是,作者对未来的方向的迷茫,以及对于会稽山脉深沉的归属感。(另一说是王阳明生前寻墓兰亭)
“放眼人世间,不过是刹那的繁华;行走在乡间沙路上,不知兰亭何处是自己的归宿呢?”总的来说,对于屡试不第(两次会试不中)的26岁王阳明来说,寥落与迷茫是极为正常的事情。要到九年之后,在-年之间,王阳明才真正“龙场悟道”,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成为一代宗师。
颔联“茂林有竹啼残鸟,曲水无觞见落花。”随后写景,却蕴含着独特的沧桑情怀。王阳明漫步在兰亭,茂林修竹,鸟啼声声,曲水慢行,落花东去,但见一千多年前举行“兰亭雅集”的古迹映入眼前,恍如先祖王羲之所撰《兰亭集序》的文字化为眼前的熟悉景色,令人不禁悠然出神、神往不已。
“这个茂盛的树林里有竹子,也有暮色中的鸟啼声声;潺潺曲行的山间溪流却没有流觞,惟见朵朵落花东流去。”但是,因为内心寥落的影响,为什么鸟鸣声有些悲戚?为什么落花那么落寞?为什么曲水却再无流觞?为什么有竹却难见名士?王阳明一阵出神,徒然叹息,兰亭犹在,雅士难寻。
颈联“野老逢人谈往事,山僧留客荐新茶。”写的是见闻。王阳明在前往兰亭的路上,遇见了山村里的老人,歇息坐谈了一会儿,老人总是聊着昔日的回忆,令人感到莫名的惆怅。而山寺的僧人,倒是热情地邀请入禅室品茶,正是刚刚采制的初春山茶。
“山野老人遇到过往之人,总喜欢讲述着昔日的故事;寺庙的禅师热情邀请客人,留下来品尝今年的山野新茶。”俗世与禅门,岁月与春秋,寥落与生机,在王阳明平凡无奇的文字下,往往映射出独特的矛盾与哲思,也显露出一丝丝的心路历程。既引人深思,亦引人追寻。
此处尤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