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金融周期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中科白癜风口碑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98kkknv/

在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的努力下,金融周期发展到现在已经涌现出不少理论研究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信贷与相关理论

信贷是金融周期的关键成分,对信贷周期的研究就是早期对金融周期的研究,信贷周期指的是市场中的信贷规模有规律的扩张收缩不断重复的现象。“债务—通缩”理论是早期针对信贷周期原因研究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是经济萧条的重要成因: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受经济热度影响,企业有采取“过度负债”策略的倾向,一旦债权人发现这种状况,出于谨慎会要求企业清偿债务。

企业在没有充裕流动性的情况下,会采取低价出售资产的措施,进而致使企业资产净值的减少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引起通货紧缩,通缩加重了身为债务人的企业的债务负担反过来加速了企业的利润损失和破产,当这样的企业数目较多,金融经济衰退就会被引发。信贷在金融市场对经济影响中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价格与相关理论

资产价格往往能反映出金融市场的变动,房地产价格就是其中之一。房地产具有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双重属性,是联系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资产。房地产价格规律性的起伏变化被称为房地产周期。房价会通过三种渠道影响经济,一是财富效应,当房地产价格上涨,居民会感觉自己的财富总量增加,消费意愿增强会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是抵押贷款渠道,房地产常被用作贷款的抵押品,房价上涨时,借款者能从金融机构基础更多的资金,居民和企业资金充裕会将钱用于消费和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托宾Q效应,当房地产价格大于房产的重置成本时,企业会选择新建房屋而非购买现有房屋,投资由此增加。

房地产价格上涨,信贷发放规模越大,金融市场受到影响,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房产,房价衡量信贷流向房地产的部分,可以利用房价度量我国金融周期。

三、杠杆率相关理论

杠杆率是一个经济体中信贷的规模和GDP的比值,因杠杆过高会给宏观经济带来风险,所以近年来我国经济“去杠杆”成为热门话题,杠杆率的变动能体现金融体系包含的风险多少。一个经济体系内的杠杆率往往能反应经济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累积的数量。Minsky提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认为债务的累积即杠杆率的上升会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给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带来隐患。

Minsky认为金融市场本就具备天然的投机倾向,经济扩张阶段时期企业借贷难度降低,很可能出现过度举债的情况,主动追求高杠杆率,风险由此增多。在金融体系中,信贷更多地衡量金融体系总量变化,杠杆率更多地衡量金融体系包含的系统性风险。

四、不良贷款相关理论

在全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都承担着金融中介的重要作用,通过商业银行大笔的资金融进融出得以实现,也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的监管一直被视作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着违约风险,最为根本性的原因就是银行很难有效的对其所有的贷款客户进行有效的监管,贷款人很容易就能够对其自身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进行隐藏。

《巴塞尔协议》不断细分和加强的规定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商业银行这一重要支柱发生倒塌的危险。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贷款中可能无法按时按量收回的部分,且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意思就是说只要银行还在发放贷款,就意味着其必须面对这种客观事实。通常情况下,银行都会将逾期超过三个月(含三个月)没有进行任何还款的贷款划定为不良性质的贷款。

所谓的不良贷款率,顾名思义就是已经发生的不良贷款的总体金额占银行所有已经发放的贷款总额的比重。按我国目前的分类标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次级、可疑、损失三类。把不良贷款率当作衡量商业银行当前信用风险的指标来使用,主要是考虑了不良贷款率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为了能够有效的确保其正常经营,就必须有效地对不良贷款率这个指标进行控制。一旦出现了不良贷款,就意味着其所借贷出去的资金无法收回,如此必然导致其出现大量的被占资金。如果不良贷款数目不断增多到达了一定比例,而存款数目基本不变时,银行流动性短缺极有可能发生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会带来挤兑的可能,进而出现银行现金流急速减少、信誉下跌等影响银行正常经营的致命性问题。

现阶段银行主要的利润依旧是传统的存贷利差,也就是说贷款归还时的利息是银行利润的来源,如果借款人不归还贷款和利息,相当于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受限,一旦不良贷款数额过多即不良贷款率超过标准,银行的利润会减少,银行盈利能力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贷款无法收回,资金被无偿占用,银行就没办法将这笔钱再次贷出去获取利润,也就是说银行未来的收益会持续受到影响,银行缺乏足够的资金投资项目,不利于银行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也是这样,一是银行认为不良贷款数量较多,再发放贷款时,会严格挑选借款人,大型国有企业资产众多、实力雄厚,银行为节约成本会优先把贷款发刚给大型国有企业,甚至可能出现向同一个对象过量发放贷款的情况,而中小微企业则很难获得充足的贷款进行生产经营。

银行贷款资金分配不合理会导致本就规模较小的中小微企业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市场活跃度下降,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二是鉴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言的。商业银行本质上就是一种中介性质的服务企业,是帮助借款人进行间接融资、资金流动的关键纽带,银行业与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都有紧密关系。

(一)宏观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宏观经济包罗万象,其不仅会对所有的行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独立的个体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此,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金融行业领域当中的一个具体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有国内学者曾经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下,不同因素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比如有研究者就表示年度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当作影响不良率的重要因素。

1.GDP增速的影响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综合,GDP增速往往能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GDP增长意味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如果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过快,就势必会在GDP的层面上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带动消费、促进投资、促进行业的繁荣、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个人和企业的财务迅速增加、企业融资能力增强、不良贷款率下降;

而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极易产生经济过热的情况,企业想要扩张的欲望上涨,于是企业会加大对银行各类贷款的需求,向银行大规模地寻求贷款以扩大生产,很多商品会因为供过于求而无法正常售出,企业就会采取降价出售或货物积压滞销的情况,企业利润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经营风险上升,企业的资金流动一旦陷入停滞就有可能促使其直接选择违约行为,如此对于银行来讲,要想收回其贷款必然也会存在很大的难度,不良率会上升。

如此,经济如果持续的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关职能部门就有可能会改变其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银行也会更加谨慎的处理其贷款业务,信贷会出现收缩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上升、贷款额度减小,企业现金流紧张,财务状况恶化。

所以,当宏观经济GDP增速较快的时候,企业偿债能力上升的同时会扩大生产规模继续风险,银行的不良率会下降。政策在被制定出来之后,要想得到彻底的落实,通常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此也就是说和货币有关的政策,通常都只会在经济过热阶段的末期出现并发挥其作用,GDP的增速放缓,而一旦增速放缓或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不良贷款数目会有明显的上升,不良贷款率可能也会随之上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5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