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的影响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的影响研究,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1.研究背景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受到了严重威胁,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风险超支导致的过度杠杆化被广泛认为是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为了应对这次空前的金融冲击,商业银行不得不囤积大量流动性于银行体系内部以防止流动性风险积聚带来的破产,流动性囤积现象有目共睹。在危机之后,控制银行体系的杠杆率也就成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
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流动性囤积行为却依然频现银行体系,鉴于对商业银行杠杆率和流动性相关问题监管的重要性,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III》,对资本充足率规定了更高的补充要求,还为了弥补无法充分体现资产负债表外项目过度扩张的不足,将杠杆率指标纳入监管体系,提出至少要达到%的监管要求,并随着重要程度的提高逐步跃升为第一支柱。
年我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的相关规定,将4%作为我国监管红线,即商行并表的杠杆率不得低于此标准,略高于《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以相对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使商业银行既可灵活控制流动性又能防范金融风险。
年12月《巴塞尔III: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提出了0.5%~1.75%附加杠杆率要求,也标志着全球银行业监管进入了资本监管和杠杆双重监管的时代。而正所谓“无杠杆不金融”,杠杆凭借其小规模的资金投入来撬动大规模资产来赚取更高利益,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杠杆其“双刃剑”的身份要求国家把防止杠杆过高,稳定杠杆、优化杠杆结构以化解金融风险摆在更加核心的地位。因为随着杠杆水平的不断攀升,不但负债份额占比增加,同时商业银行中的劣质资产挤占优质资产份额,从而进一步带来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也可能因此受到干扰。
面对风险压力商业银行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更无法在特定状况制定风险预案和及时的解决方案,很有可能导致过度的流动性管理,造成流动性资产持有比例远超出正常经营需求,流动性滞留银行体系内部难以正常运转从而促使严重的流动性囤积行为的发生。-年我国商业银行各个季度的流动性比例趋势中显然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一直在40%以上,远远超过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流动性水平要达到25%的监管要求。
尤其是在年度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甚至持续出现高于50%的水平,超出这一指标监管要求的1倍多,因此,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非常过剩,存在囤积。由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所带来的危害严重。
具体表现为:首先,对于银行自身而言,银行流动性囤积会造成银行存款准备金大规模提升,高流动性资产占比扩张,远远超出经营所需的正常水平,贷款规模和占比放缓,造成自身系统性风险增加、经营效率降低和利差收入的缩减。其次,对于银行之间而言,银行的流动性囤积潜移默化的加剧了银行间市场压力,流动性供需矛盾,交易对手风险增加,极端情况下会造成银行间市场趋于冻结态势。
第三,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银行囤积大量流动性还会引起银行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的流动性紧张,加上疫情等外部环境的冲击,个人房贷、企业经营贷款等都趋于收紧,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缺口加大,会负面影响市场利率和物价水平,甚至会扰乱长期利率水平;还会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使得金融体系难以实施期限转换,疏导流动性。不仅加深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也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动荡,最终波及投资和消费领域以至于蔓延至整个实体经济体系,影响到整个市场稳定。
而银行杠杆攀升和流动性囤积都是影响商业银行的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职能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杠杆水平过高或者囤积问题严重,都意味着银行的风险水平居高,会导致银行信贷放缓,也会干预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成为当前各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的原因何在?我国商业杠杆率是否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呢?若影响,是加杠杆过程引起的流动性囤积,还是去杠杆过程会导致流动性囤积呢?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意义由于理论界和实务届关于监管条件下银行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影响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理论尚不完善。流动性囤积的问题一直存在于银行体系之中,在历次危机或者金融冲击之后,从长时间实行宽货币到宽信用政策的转变都某种程度上使得货币流转速度提高、流动性需求旺盛。但泛滥的流动性不可避免的造成较大比例的流动性资产被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形成囤积。
而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相对应的是催生着实体部门的企业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出现,流动性缺口逐步扩大,风险积聚。基于此,无论是迫于整个银行体系处理内部问题的诉求,抑或是实体部门面对流动性风险压力的困扰,分析探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银行作为金融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均衡的流动性管理对金融体系以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都具有正向作用。因此,系统、客观地探讨银行杠杆率以及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囤积的影响,对于了解我国当前银行业发展的风险与压力等经济现象,制定稳定长效的措施来保持银行流动性控制在合理范围都极富意义。
由此,在理论价值层面,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与流动性囤积之间的关系,能够丰富当前商业银行杠杆率与流动性囤积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监管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我国商业银行过度应对流动性问题进行提醒。同时,也可以弥补当前关于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囤积研究的不足。在实践意义层面,对商业银行杠杆率与流动性囤积关系的研究可以为监管部门监管政策的完善、监管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政策建议,并对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以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商业银行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应对危机,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问题也逐渐凸显;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流动性囤积问题却依然频现银行体系。严重的流动性囤积不仅降低了银行流动性资产运转效率,而且导致银行体系之外各部门流动性缺口增加,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与流动性囤积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为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对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提出建议。
首先,本文对银行杠杆率和银行流动性囤积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囤积的形成机理以及银行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影响的传导机理。其次,利用选取60家商业银行-年的数据通过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的影响,发现:第一,商业银行杠杆率降低(加杠杆)会增加流动性囤积,商业银行杠杆率提高(降杠杆)能减少流动性囤积。
第二,我国银行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大型国有银行的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的影响不显著,股份制及城市商业银行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农村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对流动性囤积的影响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调整商业银行杠杆水平和结构;第二,推行差异化的流动性囤积应对策略;第三,完善杠杆率监管体系;第四,发挥资本充足率对杠杆率的补充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