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中小银行破局与转型的抓手是什么
近期,个别村镇银行、城商行风险相继暴露,显示出中小银行当前仍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两会代表委员对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
在即将出版的新著《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刘晓春带领课题团队指出,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缺位、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不完善、资产负债运行结构不合理是掣肘中小银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需通过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及方法来改善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并尝试从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视角,为我国中小银行寻求出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兼具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框架和操作指引。
本书认为,中小银行决策者若能真正重视和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对解决当下的公司治理困境亦是“釜底抽薪”之举——理顺业务和风险逻辑,强化主动管理、科学管理、统筹管理,将帮助银行在满足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造成银行经营的非理性因素形成有力约束,进而从长期保障所有股东的利益,实现真正的稳健发展和良性循环。
*本书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课题项目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课题组成员包括:浙商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张晶晶,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陆震,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杨悦珉,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袁煦筠。以下为本书前言部分。
前言
文
刘晓春等
伴随着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进程,我国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金融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业已成为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总额占据商业银行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新形势下,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国内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银行业自身资产负债内容和结构不断丰富和深化,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业务和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压力,且随着银行业严监管持续,尤其是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受到较大冲击和严峻挑战,过去规模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年某城商行被接管事件被视为近20年来中国金融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银行类金融机构正式打破刚性兑付,也意味着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其虽是个案,但暴露出的同业负债过多、非标资产过多、贷款投放缺乏存款增长支持等业务发展中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也是一些中小银行现实经营情况和问题症结的一个缩影。
因此,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金融监管和银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小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与转型重要性凸显,从被动管理的理念向主动管理的理念转型、从短期净息差最大化的目标向三性平衡基础上的长期价值实现的目标转型、从专注表内存贷款向覆盖全资产负债表转型已经逐渐成为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对银行业经营环境变化和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运行规律和特征的总结,本课题旨在厘清中小银行目前资产负债经营中存在的结构及管理问题,进而为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提供转型方案,以期中小银行通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在满足监管的前提下,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为本书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历史沿革入手,并基于国际金融监管演变视角,梳理出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最新发展与转型趋势,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新形势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严峻生存挑战与竞争压力。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中小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并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切入点,明确提升资产负债主动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将资产负债经营管理作为破局与转型的抓手,对于中小银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外部监管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资产负债表方面,以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主要是存贷款,资产负债结构单一。现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不仅仅有贷款,还有债券、存放同业、拆借同业、金融投资、股权投资、贵金属、衍生品等其他多种经营性的生息资产项目;负债端,除了吸收存款,还有同业存款、拆入资金、衍生负债、债务证券等多种类别;此外还衍生出诸多表外业务。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不同的负债含金量和成本也不尽相同,这无疑对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和手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金融监管方面,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监管逐渐与国际标准对接。过去几十年,对银行资产负债的监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计划管理到存贷款比例管理、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管理,直至新资本协议下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年巴塞尔协议III推出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资本监管和宏观审慎要求逐步升级。年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进一步完善,全面强化了广义信贷总量、资本充足水平、定价行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等,通过七大方面综合评估和应用,提升监管协调效率,有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风险、收益、结构管理等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会计准则方面,年以来IFRS9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分类、减值计量和套期会计上都做了颠覆性的修订,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与定价管理都产生了影响,对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但是,在历史演进和监管变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本身还较为被动,是监管变革推动着资产负债管理的变革,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满足监管达标的要求,大多数银行将资产负债管理当作业务计划管理或者是业务资源分配管理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并没有将其视作主动经营和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工具,造成银行内部资产负债管理经营理念、方法等方面相对落后于监管,主动开展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动力和能力均有所不足。课题组认为,各类监管指标,是长期以来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总结,商业银行不能简单把它们看作是监管的要求而被动执行,而应该主动把这些监管指标和其他内部管理要求作为日常经营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经营的同时,实现与监管互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速、低通胀、低利率的疲惫期,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外部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银行业监管持续加强,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冲击,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问题逐渐暴露。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促进发展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亟需转变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对资产负债管理业务逻辑和运行规律的厘清,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开展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工作,不断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
第二章是课题报告方法论的核心,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行的主要规律。其中,既包括资产端和负债端各项主要细分业务的运行规律和特点,也包括各项可能对银行资产负债运行造成影响的表内表外、资产属性、负债性质、本外币、地域、季节、客群、分支机构、市场等维度的特征与因素。通过这些运行规律的梳理,我们认识到,应对资产负债的业务和期限结构采取合理、有的放矢的摆布和调整,从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之间的最优平衡。
商业银行的“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日常管理的三个原则。资产负债管理的本质在于对资产与负债进行统筹部署,从而实现“三性”目标之间的最优协调平衡。
本章从不同维度出发,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细分,围绕我国商业银行不同资产负债本身及相互间的“三性”特征和关系,探讨资产负债运行所具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为下一步重塑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基础的经验支持。
一般地,从产品的维度,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资本补充工具等具有其普遍性特征和规律。但是,不同的经济环境、地域、季节情况下,其运行规律也会呈现一定的特殊性。为此,我们在分析资产负债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也从表内与表外、轻资产和重资产、基础负债和主动负债、不同地域、客群、分支机构、本外币、市场间等多个维度对资产和负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在管理资产和负债时,不仅需要考虑资产负债的一般性特征,也要综合考虑资产负债的特殊性规律,以作出更具体精准的管理决策。此外,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其资产负债规模及经营不仅受资本总量、自身资本逐利本性的影响,还受到央行货币政策、外部监管指标、内部利润指标等方面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章也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行的边界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基于对我国中小银行发展脉络的梳理,结合第二章的资产负债运行主要规律的研究框架,从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入手,对目前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形成逻辑提供了课题组的思考和判断。
从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总量占比上与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平分秋色,但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方面,与大型银行差距悬殊。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经营同质化、业务风险集中度高、资本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内部风险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原本靠扩大资产规模带来利差红利的逻辑,随着一系列金融改革和监管变革而逐渐弱化,这些变化包括利率市场化、行业监管趋严、拨备核销压力、资本约束对扩张的控制,也包括最新的资管新规、对同业业务的管控等。在三类主要的中小银行中,农商行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农商行虽然数量最多,但资产占比、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都弱于其他两类中小银行。另一方面,农商行的净息差优势在利差收窄的大背景下也将面临转型危机。
从后续趋势来看,我国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理念滞后,盲目追求资产负债的规模而不重视结构的优化,缺乏平衡经营的思维,资产端和负债端期限错配程度较高,流动性管理水平较差,且高度依赖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些问题将很大程度制约中小银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从负债端来看,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忽视市场信誉建设,客户基础薄弱,主动负债能力不足。从负债结构来看,一方面我国中小银行存款结构中个人定期存款比重过高,另一方面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增速较快,造成银行负债结构不稳定、表外信用风险高企,也加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从资产端来看,中小银行由于自身经营范围有限,信贷投向受当地经济环境制约较大,导致投资、同业比重较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不足。其他维度方面,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从客群特征来看,中小银行的客户更多集中于中小企业,而近年来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给中小银行累积了大量资产质量压力;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
第四章结合新形势背景、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特征问题、资产负债品种自身的运行规律,从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理念、范围、工具等角度重塑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框架和思路,理顺资产负债管理的内部治理架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不同特点,以及商业银行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管理实际,提出差异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案建议。
从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来看,资产负债管理应当协调平衡资产与负债的关系、总量与结构的关系、风险与价格的关系,鼓励做细做精和差异化经营,稳健增长资产负债规模,促进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短期实现净息差最大化,长期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促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从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来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商业化趋势深化,资产负债管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配置和事后统计的概念,而应该是前置的、前瞻的和主动的经营行为。无论哪家银行、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客户策略和产品定位,最后都要在资产负债管理这个层面上来进行整体的摆布;对于市场和监管的变化,也都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层面,进行全行的资源调配,指导前端开展经营。
从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来看,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视野较为狭窄,在金融改革持续深入的形势下,仅仅专注存贷款业务而忽视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特点,将使得存贷款与其他表内业务、表外业务之间出现割裂,甚至演变为潜在的风险。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应当更加注重表内表外的一体化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将管理内容覆盖到整张资产负债表。
本课题提出了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三策略”:第一,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第二,通过多元化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做大流量来提高资产配置的弹性、最大化收益;第三,通过建立全渠道、多元化的负债工具组合为资产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要升级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围绕价值创造目标,推动表内、表外的全资产负债表的持续优化,重点考虑建立三大机制:一是以资本为约束、以最优回报为目标的资产组合配置机制;二是流动性和资金成本约束下的主动负债管理机制;三是同业可比、量力而行、传导灵敏的内外部利率定价机制。此外,要着力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治理机制,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设立、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设置以及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建立等。
在提出上述资产负债经营转型策略的基础上,本课题基于对中小银行的不同分类,提出了差异化管理的建议。课题组认为,对中小银行的划分应该重点考虑三个维度,而不是简单地参照股份制、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分类。一是规模维度,即按照银保监会的定义,本外币资产超过2万亿元的银行归于大型银行,介于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的归于中型银行,小于亿元的归于小型银行。考虑到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规模与国有行相差无几,将这类银行划入中小银行存在偏颇。二是地域维度,即按照本地经营的银行还是全国性、跨区经营的银行来划分。三是城市化维度,部分农商行所在地已经实现城市化,不应按照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思路,而应参考城商行的管理思路。
针对三类不同维度,应考虑差异化管理思路:第一,针对资产规模与大型银行相当的银行,建议资产负债管理应向大型商业银行看齐,全方位健全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体系、工具、流程等,同时注重发挥自身原有的经营特长,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第二,针对所在地已充分实现城市化的银行,建议资产负债管理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金融需求,并在发展中注重资产负债协调平衡与流动性风险管控;未实现城市化的银行仍然按照农商行的发展思路,即资产负债管理充分发挥利差优势、注重资产质量防控,并在城市化进程和客群转换过程中转型。第三,针对存在跨区经营的银行,需要厘清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资产负债管理分工。建议总行要承担起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总指挥”功能,在战略层面发挥引领作用,对于总行直营业务应全面纳入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总体框架中;分行要结合区域特点,进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传导和本地化实施,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的枢纽作用;支行要将业务营销拓展与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紧密结合,用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和思维指导业务经营工作的开展,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的微观指导作用。
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监管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务受到较大冲击,而中小银行受自身财力、人力、科技、体制等各方面的限制,受到的冲击更大,与大型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小银行亟须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手段,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数字化转型的外在表现是产品、服务和体验,内在关键是组织和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银行数字化建设不仅是利用技术分析客户需求、风险,优化客户流程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银行经营管理能力。资产负债等内部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要善用金融科技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应日常管理之需的实时分析系统、应利率波动之需的实时策略调整系统、应汇率波动之需的动态对冲方案系统、应资金管理之需的智能定价系统等。
第五章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发展进行了研究展望。
当前,资产负债管理转型是中小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必经之路,但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不能解决中小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全部问题。本章节进一步从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的其他主要焦点问题——公司治理和数字化转型两个方面出发,对提升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助力资产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进行初探,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中小银行不仅受到国内制度政策的影响,也受到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利益相关方的约束,更受到自身组织文化、部门博弈、业务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衡,深层次的转型和改革触及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型,需要银行决策者和从业者从更加平衡、整合、动态的角度,理解银行业务规律以及相关风险形成逻辑,真正形成市场导向,而非行政指令或其他非理性因素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
面对近年来中小银行发生的一系列乱象,我们认为要从源头上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多专家指出,大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的不合理性,业务经营脱离了主责主业。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既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也是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公司治理与资产负债管理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事实上是互相影响的。一方面,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银行决策机制和主导者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薄弱,没有主动统筹和平衡管理的理念所导致。从大量案例分析,除个别银行的控股股东或内部人主观故意导致公司治理混乱,因而风险积聚外,对于大多数出现风险隐患、公司治理混乱的中小银行,主要股东、管理层并不真正懂得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逻辑,只是简单地认为银行就是经营存款和贷款的企业,而且主要是放贷款。另一方面,许多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强化了非市场因素对银行经营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弱化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反言之,中小银行决策者若能真正重视和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对解决当下的公司治理困境亦是“釜底抽薪”之举——理顺业务和风险逻辑,强化主动管理、科学管理、统筹管理,将帮助银行在满足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造成银行经营的非理性因素形成有力约束,进而从长期保障所有股东的利益,实现真正的稳健发展和良性循环。
本课题不是简单意义上为当前中小银行风险频发的现状提供一种解释和方法论,而是在当前国家加大金融开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从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视角,为我国中小银行寻求出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框架和操作指引。课题组认为,由于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和转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已经不再只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行为,即单纯的业务计划和资源分配工作,而是全局层面的经营行为。本课题提出的这一资产负债管理视角,从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到业务经营、操作系统层面一以贯之。特别是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银行如何不被技术所裹挟、不为技术而技术,而是在真正尊重、理解不同金融业务的特点、逻辑和规律的前提下,运用最合适的数字技术手段,让金融科技的工具性与资产负债管理内在价值相结合,全面提高金融效率,实现更强的资本配置能力,提供更稳健的金融服务,让金融与科技的结合能够真正发挥出指数级的实效、价值和影响。
本书尝试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给出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对所有银行投资者、决策者、从业者,乃至监管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作者简介:
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
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银行系统,曾是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部三人筹备组成员,后独立筹备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年10月,调任中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负责香港分行的业务经营。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年7月重返香港,任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年7月加入浙商银行,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为进入转型阶段的浙商银行制定了“全资产经营战略”。年4月辞任浙商银行行长,年1月正式加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并任副院长,同时兼任该院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在银行业磨砺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业务实操和管理经验,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现存问题有着全面和清醒的理解。擅长立足自身实践与思考输出独到的观点,作品发表于《中国金融》《清华金融评论》等期刊以及多家主流媒体,著有《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