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其流动性风险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进
商业银行:其流动性风险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进行应对?——首先,在识别了流动性风险来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流动性风险需要从其特点入手,流动性的特点明显呈现多元化。这些特点也是与其成因密不可分,而这些特点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是一直需要大力应对的,为增强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针对性,本文将明确以下几个流动性风险特点。
一、客观存在性商业银行本身就是资金流通的机构,在资金流通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流动性风险产生。
银行日常就有存贷款业务,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开展,资产负债的匹配来赚取利润,而商业银行即使为资产负债做好计划,总会有变化的时候,比如贷款人没有及时履约、延误还款、短时间筹资不足等。所以,只要商业银行在盈利,想完全消灭流动性风险是不可能的。
二、高传染性我们也提到,不同银行之间不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同银行业务密切关联,一家商业银行爆发流动性风险,与其有资金往来的其他商业银行自然会受到波及,彼此之间风险的传递,会影响整个银行业的正常发展,造成行业恐慌,甚至是引起整个金融行业的动荡。
三、低频高损性本文提到,流动性风险是与银行经营相伴相生的,正常业务经营自然会造成流动性风险,所以流动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日常经营过程中有资金流通与计划不符情况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流动性风险会随着经营有些小的波动也很正常,真正发生严重到影响银行经营的次数并不多。但是倘若对流动性风险不重视或是管控不利,容易引发其他相关危害银行经营情况的产生,流动性风险一旦爆发将会造成银行很高损失。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海南发展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由于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善而倒闭的银行,因未保持好流动性状况导致存款人大量取款,致使内部资产严重不足,银行最终破产。所以,流动性风险若是管理不善也是会决定银行的生死存亡。
四、可操控性商业银行多按照指标标准进行控制,部分商业银行也引入了压力测试进行日常检测,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计划抵御流动性风险,在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总结了次贷危机的教训与经验,世界各国以《巴塞尔协议Ⅲ》为指导,应对流动性风险也在不断创新与探索,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也逐步提升。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钱荒、资产荒事件,也让有关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自身开始警惕流动性风险。当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金融市场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摆正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重视流动性风险措施的创新细化,做好相应的管理十分必要。
为了进一步落实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我们可以从不同主体层面去观察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六、保持商业银行有序经营通过存、贷款的时间、结构匹配去赚取利润对于银行来说是经营基础。自觉加强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不仅仅能满足自身的盈利需要,而且对于应对突如其来的流动性风险,也能保持对于存款人正常支取、贷款人正常贷款的需要,维持商业银行在正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所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助于保持银行的平稳发展。
履行对客户负责义务,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对客户负责。可以说,对于我们广大群众,都不可避免的与银行打交道,银行对其自身不仅仅是盈利的场所,而且被赋予了社会资金融通的义务,银行的一切情况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么商业银行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对于广大客户积极负责。流动性风险倘若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银行的信用,甚至有些银行无法正常履行满足存款人支取资金的义务而造成社会认可度大大下降。所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是银行承担起对于广大公众责任的重要需求。
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我们知道,中央银行被称为“银行的银行”,可以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在商业银行面临困难时为其提供保障。但是,商业银行众多,庞大的借款需求有的时候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压力较大。
如果商业银行正常管理好流动性风险,减少自身资金短缺的情况,保持资金的稳定,对于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就相应减少,让中央银行多发挥对于商业银行的宏观指导作用,保持银行业的发展稳健。
七、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基础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其实各国学者已经有过深入的探究,通过不断的梳理,也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管理理论,依照时间顺序,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资产管理阶段、负债管理阶段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阶段。
八、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自然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实现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这个管理理论包括了三个阶段即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商业贷款阶段,又名生产性贷款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成立初期,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处理好贷款,使得银行保持高度流动性。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据极大的一部分,贷款需要与活期存款进行匹配,保险起见,商业银行应该多发放短期贷款。
该理论表明了资金使用的方向,在早期为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起到指导,但是该理论认为商业性贷款是基于商业行为而能够自动清偿的贷款,当前银行不仅仅有短期贷款也有很多长期贷款,所以这也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资产转移理论又称资产变现理论,其产生于凯恩斯时代,认为银行是否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是由资产的变现能力决定的。
该理论相比于贷款理论更加科学,扩大了资产的结构范围,在银行需要资金的时候,在适当范围内,就可以实现一些类似国家债券等资产的购买。虽然该理论的覆盖范围更大,但是仍有不足,因为该理论没有考虑到外部市场的恶劣程度,有些可变现的资产在一些外部环境影响下可能难以实现变现。
预期收入理论考虑到为保证商业贷款和债券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借款者的预期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该理论将贷款者的收入情况、信用情况,作为交易是否可以进行的重要标准。
其优势体现在不仅局限在对于贷款期限长短的判断,更多的涉及在贷款人预期收入可以保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才有可能为其发放贷款。但是由于贷款者未来收入的存在不确定性,若是计量贷款人预期收入有偏差或是在未来不可控情况下收入难以保证,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损失。本文对于资产管理理论进行介绍,主要是明确商业银行在资产运用上如何管理流动性状况,商业银行想要经营,那么自身首先要具备强大的资产并合理加以运用。
对于资产质量保持、贷款期限的设置、贷款的回收等方面都可以通过资产管理理论做出进一步的了解,因子分析法选取资产保有量的指标时,也是根据资产管理理论对指标进行选择的。
九、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诞生于二战后,该理论不同于资产管理理论,更多考虑的是商业银行应将着眼点转移至负债管理,合理借入资金增加负债保持自身资金扩充,不应该侧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