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雕黄杨方寸见匠心专访中国工艺美术

白癜风怎样防治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580459.html

王笃芳在创作。

坚持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在坚持做一件事,而王笃芳就是这样一位心无旁骛醉心木雕艺术的大师,50多年来,他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精品不断,屡获国内外大奖并被美术馆、博物馆收。在黄杨木和刻刀的陪伴下,他的创作情怀得到了最好的安放。

人物名片

王笃芳,年2月出生,浙江乐清人,民盟,政协乐清市八、九、十届委员。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

创作自成风格

近日,年届七旬的王笃芳受深圳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主办的《百名大师·万件精品系列展》活动邀请,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笃芳黄杨木雕艺术展”。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他正忙着参展前的准备工作。

作品《东坡观砚》。

王笃芳出生于我市一个木雕世家。其父王凤祚是黄杨木雕的一代宗师,他的大哥王笃纯很早便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在木雕界声名鹊起。受父亲的艺术熏陶,王笃芳走上黄杨木雕之路似乎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年,在杭州读初中的他辍学回乐清,在大哥王笃纯任厂长的乐清艺雕厂当学徒工,从此和黄杨木雕结缘。

传统的黄杨木雕艺人大多讲究运刀细腻,精工雕刻,人物形象追求惟妙惟肖,服饰衣褶线条要极尽流畅,恰似工笔画。而王笃芳的作品却以简洁取胜。他以简洁而写意的雕凿,使一直拘泥于细腻刻画的黄杨木雕有了白描式的表达。

王笃芳年少时随父在杭州生活时住在南山路,没事就喜欢去旁边的美院看学生们画画、雕塑,后来终于有机会进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和雕塑,又去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师从著名教授郑可先生,接受了规范严谨的现代美术教育。

年王凤祚退休之后,他又跟着父亲学习了几年,在技法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从民间到学院,又从学院回到民间,这些经历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户,他从中看到了传统与写实之外更广大的艺术世界,令他感到简洁、单纯的表达,有时候要比繁琐细腻的表达更有力量,于是走出了一条和传统黄杨木雕迥异的道路。

王笃芳不像许多传统的黄杨木雕艺人那样,孜孜以求于衣纹的繁复,表情的逼真,他在创作的时候,脑子里早已摒弃“技巧”这个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艺术化的设计,创作出唯美的艺术效果。

年,王笃芳刚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时候,创作了一件作品叫《泼水节》,设计非常简洁,就是一位婀娜少女举手遮挡前额提防别人泼水,不加任何装饰。这件作品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当时这作品却不被一些老艺人欣赏,说这是什么东西啊,一条衣纹都没有。

许多老艺人看重的是表面的“技巧”,但王笃芳认为,当代黄杨木雕不应该停留在技艺的拓展上。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是简洁、单纯的,这是时代的特质所决定的。当代的木雕艺术家,应该在作品的设计上契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走出一条和“老祖宗”不同的道路。

艺术是相通的,除了黄杨木雕,王笃芳的书法、绘画造诣也很深厚,特别是他的简笔画。他家的大厅中,就挂着一幅他所作的王凤祚先生的简笔画像,寥寥几笔,就将父亲画得极为传神。

王笃芳认为书法、绘画、雕刻为不同的艺术,很多道理却是相通的。比如写字和雕刻,一个用笔,一个用刀,但都讲究“力透纸背”的力量感。他的雕刻作品很强调一种简洁和写意的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借鉴了中国画泼墨写意的精神。

王笃芳作品题材广泛,尤其以历史人物创作著称于世,他说:“黄杨木雕用工笔手法,代表民间艺术的精华,但用白描手法做木雕更考验功底。”他创作的《屈原》《老子说道》就是中国画中的兼工带写,具有一种泼墨写意的韵味,采用了传统白描似的精雕。

他多次举办黄杨木雕个展,作品造型严谨,线条流畅,风格清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黄杨木雕艺术家中最早进入嘉德拍卖平台的大师之一。

坚守孤独寂寞

在亲友的眼里,王笃芳不喜应酬,喜欢宅在家里,平日里话语不多,只有谈及黄杨木雕,他的眸子才会亮起来,瞬间打开话匣子。

作品《吕岩吟啸》。

“很多人都认为我清高,邀请我聚会饭局都不去参加,其实从艺50余年来,我觉得从事黄杨木雕这一行业,要想出成绩出精品,要像苦行僧一样,得守得住寂寞。”王笃芳说,自至年,他带了五个学徒,学成回去后,很多徒弟都忍受不了这行的清苦和寂寞改行了。

平日里一有空,王笃芳就喜欢呆在工作室创作,构思、设计、打坯……精雕细刻的过程艰辛而漫长,考验的是大师的心态和意志,耐得住寂寞是关键。这其实也是一种修行,在雕刻过程中的悟道;一笔一画皆神韵,一刀一刻皆匠心;每一件精美的作品背后,都是大师呕心沥血的付出。

他创作起来没有时间观念,经常睡到一半灵感一来,披衣起来去雕刻,雕至夜深人静都不知疲倦,那种忘我的状态经常错过吃饭时间,要在家人的多次催促下才从创作中出来。

目前,王笃芳正在雕刻《水浒传》中的将。早在年,王笃芳就构思将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将逐个雕刻出来,为此他前期筹备了很久。

设计是木雕最为灵魂的部分。两年多来,他一直在构思设计,并开始动手做泥塑稿,个人物,个性外貌服饰各不相同,如何将他们一个个雕刻得更加符合原著的神韵,这非常考验人,对大师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设计一件作品,他要反复修改,为了人物的表情设计,王笃芳常常绞尽脑汁。

作为艺术大家,王笃芳能不被名利所累,守得住孤独寂寞。他醉心于黄杨木雕艺创作。无论外界多么浮华,他都始终保持着艺术的初心。所以,熟悉了解王笃芳大师的人,皆有感于他对艺术的痴迷。

作品胜在神韵

王笃芳至今记得与父亲王凤祚之间的一次对话。

父亲问他:“你是用什么雕的?”

王笃芳回答:“用刀啊。”

父亲说:“错了!你应该用精神去雕,用心去雕。”

作品《欢腾的草原》。

王凤祚一直雕刻到85岁,“神韵”二字是父亲领悟出的真谛,父亲要继承他衣钵、从事黄杨木雕的王笃芳和王笃纯兄弟俩“以真实求妙趣,以精微求豪放”。

父亲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从此王笃芳的雕刻技艺在“神韵”二字的感悟基础上,努力传承并发扬创新。

一件精致的木雕作品,从原木到成品出炉要经历设计、打毛胚、修光、做细、打磨、抛光等多个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每一道工序都是关键,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细无误,增减一分都不行。手工木雕要在方寸之间挥刀如笔,刀到手到,心到眼到,需要数年如一日的修炼。

“做木雕是个细活,要怎么样把它雕得有灵性有神韵,是需要一步一步来,把心慢下来、静下来,才能完成的,所以做木雕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王笃芳说,正因为这样,木雕工艺品才令人神往。

于是,一块块平淡无奇的黄杨木,在王笃芳的凿刀下,渐渐生动起来,仿佛给这块木头注入了灵魂。他摒弃民间艺人柔靡琐细的积习,在木雕上追求传统中国绘画中“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

南怀瑾曾赠诗评价王笃芳黄杨木雕作品:“有人以刀笔煅炼狱,有人以刀笔启文明,羡君刀笔开生面,枯木变化作神灵。”

尤其雕刻人物,他们的形体比例、造型、动态、前后左右关系等,都需要在心里打好底稿,手起刀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因为经常创作各个朝代的历史人物作品,为了使人物的衣服、纹饰、发型与所在的时代相符,雕刻之余,王笃芳买来大量书籍学习研究,专门用一段时间研究沈从文的《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比如《大禹王》《庄子》《李清照》《鲁班》等,这些人物不同的服饰处理,摆脱了数百年来传统服饰雕刻方法的历代传袭。

例如他的雕刻作品《王羲之与鹅》,王羲之头上的发髻在头顶上为左右两个。“我读了大量的书籍,研究了东晋时期男子的发型。有些影视作品或者雕刻作品里,东晋时期男子只在头顶绾有一个发髻,其实是错的,与历史上不相符。”王笃芳介绍。

尽管现在已年届七旬,正是儿孙承欢膝下、颐养天年的时候,但王笃芳仍学习不辍,注重雕刻之外知识的积累。

参观王笃芳大师的作品陈列室,驻足在大师的作品《楚魂》前,只见屈原衣袂飘飘、眉头紧蹙,他双眼轻闭仰头向天,给人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怆之情。记者瞬间被人物脸部的那种悲怆之情击中,心生悲悯,大师作品的传神可见一斑。他雕刻的蒲松龄,端着茶壶摇着蒲扇,身材清瘦犹如刚从《聊斋志异》的书中走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王笃芳用一双妙手赋予了黄杨木新的生命,方寸之间凸显匠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46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