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纳万境,魂震八方画家张震方写意国画
秋意渐深,窗外,大自然以更为沉实的姿态变得宁静而深邃。室内,我赏着张震方先生的作品,心,不禁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感染。
张震方先生的画作,豪劲奔放趣韵横生,萧散空灵,淋漓洒脱,无不体现澄怀观道、清逸绝俗的精神境界。
意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震方先生的作品体现出一种空明的禅境。试看《今日得闲看青山》、《寒江独钓》、《恐落凡人耳》、《抱得琴来不用弹》、《策杖访友图》、《高士蕉荫图》等等,画家用奔放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格调高古、洒脱不羁的人物形象,或江边静观,或月下抚琴,或山间悠行,或蕉下摇扇……这里,无经纶世务之扰,有出世拔俗之静,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与简逸玄淡、旷达空灵的禅境相和,体现出超然的人生况味。
恬淡静气,格调高雅,让我不由想起苏轼的诗句:“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想来,先生正是以高深的自我修养、澄怀观道的情怀静观万物,了然事物的千变万化,收纳世界的千景万象,用驰骋的笔墨创造出如此经典的绘画艺术。
张震方的花鸟画充满情趣,灵气引人入胜。他取精用宏,自成一家,从形式到内容,既有对传统国画的继承,又有独辟蹊径的创新。
《是谁多事种芭蕉》如此逸趣横生:浓墨纵横一扇窗,淡墨交错两叶蕉,笔墨的虚实、疏密、主宾,如此和谐,恰到好处,大片留白,给人以笔墨尽而意无穷的回味,引遐思无数:是秋雨淅沥,雨打芭蕉,引起主人绵绵相思?是绿肥红瘦,勾起“时光容易把人抛”的感慨?还是久居他乡,引发“乡关何处”的乡愁?新颖独到的构思,令人过目不忘。
善于大片留白,留白处题书,以书入画,画含书趣,是先生的又一特点。“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是谁多事种芭蕉》题书)。雄健洒逸的书法为画面增添了新的意趣,书画二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体现了特有的书画相融的魅力。
同时,张震方善以书画表现自我心志:《明朝一呼万户应》中,两笔朱红挥出一轮旭日,几点墨色绘就一只雏鸡,题曰,“今日难唤千门开,明朝一呼万户应”;再看《朴素亦雄姿》,浓淡相宜处,天香之姿脱颖而出,题曰,“墨笔生春色,文风大起时,不须涂脂粉,朴素亦雄姿”;而《虎爪龙鳞老更坚》、《不染污泥迈众芳》、《铁骨》,更是画家寄物抒怀、高洁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写照。
籍此,先生绘就的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美,体现的不再是花草表象的主题,而是突显其象征意义与寄予的无限情怀。
书画家张震方用笔至简。《一花一世界》、《明朝一呼万户应》、《皓月濯心独夜舟》、《难得渔人不为鱼》,皆以简单明了、醒目单纯、简至极限的笔墨,形成最有概括力、最为生动、容量最大的笔墨语言。先生作画,往往运笔饱蕴张力,寥寥数笔即成,笔墨精简到不可再少,意境却又能升华至最为饱满悠远。我似乎能感知,先生用最大的功力提炼万物之精髓,又用最大的功力打入画中,实现其艺术的嬗变与升华。
奔放处不离法度,神微处蕴含气魄。如八大、石涛又非八大、石涛,似白石、苦禅又绝非白石、苦禅,“求与古人合,能与古人离”,先生驾驭笔墨之游刃有余,艺术造诣之深厚,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王羲之有语,“生而知者发奋,学而悟者忘餐”。先生正是用一生的执着,坚持自己的丹青追求。
从儿时灵光乍现,到今天的两鬓霜染,先生人生几易辗转,然不变的是沉醉丹青,力学笃行;挥毫苦练磨穿铁砚,捧读千卷厚积薄发。先生痴心书画艺术,无意功名流俗,岁月流逝,他独耕砚田,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潘天寿曾说:“艺术之境,虽近在咫尺,辛苦一世,未必梦见”。今天,看先生挥毫泼墨,似毫不费力珍品即成,谁知“妙手偶得”深处蕴含多少艰苦的磨砺,“俯拾即是”背后凝聚多少岁月的积淀。
游目于先生简、静、空的画面,赏一幅幅神、逸、妙之珍品,似乎眼前浮现先生如痴如醉、如舞如泼的画态,其作品力穿古今的精神张力,让我涤尽心尘,虽晨昏流转而流连忘返。
今天张震方于丹青之路,若高山中的逸士,心无旁骛,策杖前行,其大家之风范、洒逸之画魂,于宁静中震动八方,于深远处直抵心魂。
(作者:王淑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