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逸 >> 清逸介绍 >> 竹外三重境

竹外三重境

白癜风援助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竹_

外_

_

古代文人有哪些寄情至深之物?

竹,算是其中一个。

翻阅古籍,文人对竹痴迷的记载俯拾皆是:《诗经》里一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后世文人大家组成的「竹痴」第一梯队中,赫然可见王子猷的「寄人空宅,尚令人种竹」、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的「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融冶了多种情感的竹,早已成为文人间通用的暗号。

文人们以竹造物,与竹相生,大隐于市,不累功名,「不复以世事为心」,转身解放出竹外的三重境界,关乎生活,关乎精神寄托,更关乎修行自我。

_

在园子里

造一个境

古代文人总有些隐者心境,认为「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可白居易觉着,「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选择「中隐」,醉心于自家庭院,既可得山林之意,又不脱离当下生活。

他修葺改造自家园林,以竹造境,泉石养心,所修之园为「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当窗种竹,得小品画意之景,所谓「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赞赏园林内竹石景致:「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白居易的「中隐」为士人阶层的找到了新路径:大到天地,小到泉石,都可见宇宙真意。一拳可代山,一勺便为水,修竹于园,既可仿效七贤之逍遥无碍、俯仰自得,又不必耽坐于竹林山野之中,于「壶中天地」即得竹林之意,岂不快哉?

_

书斋里的隐喻

了解竹的人才能读懂

在出世与隐逸之间找到平衡点,文人园林逐步走向「壶中天地」乃至于「芥子纳须弥」的格局。在一方「安身立命之地」,「无竹不成园」成了文人间的默契。竹成为精神寄托的同时,也开始从园林向书斋转移,进入更加人格化的第二重境。

书斋中的竹,到了这里,变得有些特殊。

有别于常规文房摆设,文房雅玩中的竹充满人性温度。古代以竹为材的书斋之物,往往以用器为主:文人将竹雕为案头清供,或刻为臂搁,配置架座,悉心取用;或制成书签,扇骨,于日用之中浸染钟爱。

事实上,文人迎入书斋之中进行转化的那一片竹,是自己真实内心的一种物化。竹根深竿直,中空有节,四时不凋且花开一度的个性,被投射成为文人不愿言明的自我。

生活中的不得意,与人交往时的不可言说,在现实面前挣扎的抱负理想,内心中的坚持与孤傲,那些「自古圣贤皆贫贱,奈何我辈孤且直」的坚守不易说出口,往往就由那么一片竹来表达,构成了书斋主人完满真实的内心空间,成为室庐中隐喻一般的存在。

_

抵达

竹外第三重境

从「隐于野」到「隐于市」,文人对竹的痴迷,从物化的寄托精神逐渐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照,让自己活出竹的清逸与风骨,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