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甲智读陆林教授无题诗兼说朱万曙教授
前记
12月25日,是先师陆林教授生日,不能至南京致祭,敬撰此文,以达追思。成文过程中,师姐张小芳教授为补释诗中“今典”并匡谬正讹,特此致谢!
陆林教授是著名的文献学者,于学术文章之外,较少见到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其遗著《耆年集——陆林文史杂稿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年12月版)的彩图插页中,难得地看到了他的一首诗作,及其友人朱万曙教授的酬答诗。
陆老师诗曰:
《无题》
陆林
甲午七月初,病魔复来袭。
尿血日以频,腰疼日以剧。
CT加PET,症状遂明晰。
前者缘劳累,后者因瘤起。
腹瘤啮椎骨,波及神经系。
治以射波刀,伤人不留迹。
五脏六腑裂,肠胃功能靡。
阵痛伴腹泄,体惫精力疲。
整日惟在床,难以坐与立。
不能开电脑,诸务皆废弃。
书稿欠数节(1),无奈且搁笔。
校样置枕旁,只看千四馀(2)。
朱主戏曲编,旁观如在壁。
杜倡别集事,只能委虚蛇。
谅我与罪我,一任君之意。
西非埃博拉,南京青奥聚;
美俄忙暗战,巴以交攻急:
电视时相陪,仰观天下奇。
人生苦与乐,焉知无伏倚:
明夕好友来,相会欢何极!
(自注:(1)《金圣叹史实研究》(2)《慎墨堂诗话》两千页)
.8.15上午11点
诗以《无题》为题,已能够透露出内心复杂难言的情感。开头“甲午七月初,病魔复来袭”两句,如杜甫《北征》诗“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一般,具有了“史”感。
年6月3日陆老师给我的邮件中说:“近日身体尚属正常,就是腰椎因摔伤及肿瘤放疗而时时酸疼,影响走路和睡眠。”经月馀,陆老师就又住院了。
算起来,这已是陆老师因癌发第四次住院。每一次住院化疗,都意味着与病魔展开生死搏击。“病魔复来袭”,这“复”字的痛苦,他人难以体会,这样的病魔来袭,多么恐怖,何况是一次又一次啊,不仅摧残着陆老师的身体,也折磨着陆老师的精神。
早在年六月初,陆老师为术后恢复,在秦淮河边倒着走散步锻炼身体,而不慎跌落河堤,摔断了腰椎。此番变故,使陆老师难以坐起,更不要说站立了。
然而陆老师并没有就此安心修养:撰书稿,写论文,哪一样他也没有停止。“尿血日以频”就是由这样的“劳累”导致的。岂止于此,甚至对于陆老师的去世,他的不少朋友都认为他是累死的。
“治以射波刀”六句,传达出陆老师对几番化疗的复杂心情:病魔固然伤人,“以暴易暴”的化疗又何尝不伤人?脏腑裂,肠胃靡,阵痛,腹泻,疲惫,这些即是陆老师对当日痛苦的写实。
相对于身体的疼痛,诸务废弃才是对陆老师更大的打击。这种打击一方面来自对自身“名山事业”的担忧:他自己的国家级项目《金圣叹史实研究》尚未完成,他与其博士生王卓华教授所辑的《慎墨堂诗话》的校样也只看了一千四百多页(全书印成后,包括前言、叙例等,达两千多页)。
在陆老师身后,我曾想,上苍让陆老师承受了巨大病痛,又让他完成了他心心念念的《金圣叹史实研究》,没有让他带着巨大遗憾离开,一时竟不知该痛恨上苍,还是感谢上苍。
打击的另一方面则来自对朋友的项目邀请无力承担的无奈:“杜倡别集事”,是指杜桂萍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陆林老师为子项目负责人之一;“朱主戏曲编”:是指朱万曙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此二事是陈寅恪先生所谓“今典”。
“旁观如在壁”用项羽钜鹿大战,诸侯作壁上观的故事;“委虚蛇”,用《庄子·应帝王》篇中壶子之事,此二者是“古典”。句中虽用“旁观”、“委虚蛇”,却不是真的如此,这正是陆老师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帮助朋友,而发出的带有激愤之情的反激之辞。
当面冷淡而背后热心,不仅是常见的诗家之语的用法,也是陆老师的风格,而实际上,在如此艰难痛苦的情况下,他仍以一贯的赤诚为友人尽力。人多以陆老师严苛冷峻,他的厚道真是鲜为人知了,但他的朋友必定是熟知的。
因此,这一段以“谅我与罪我,一任君之意”作结,决非陆老师有丝毫地怀疑友人对自己的体谅,看“无奈且搁笔”之“无奈”,“只看千四馀”之“只看”,“旁观如在壁”之“旁观”,“只能委虚蛇”之“只能”,“一任君之意”之“一任”,全以无可奈何的沉重口吻出之,那是一种英雄失路式的痛苦。
病痛使这位失路的英雄心极忙而身极闲:“诸务”在心,陆老师哪一件也放不下,是其心忙;哪一件也放不下,却又哪一件都不能做,是其身闲。此闲却非悠闲,而是难忍的疼痛,巨大的煎熬,无比的寂寞。
“仰观天下奇”句,陆老师因左腿肿胀,只能平躺在床,垫高左腿,故看电视曰“仰观”。此时心中万千件事不能做,承受巨大病痛的同时,又百无聊赖,除了仰看电视又能如何?“观天下奇”恐不是陆老师心之所愿,而是电视里的画面、声音钻入他眼内、耳中的。
末一段所言苦乐相倚,用《道德经》“祸福相倚”之意,却非说教或讲大道理。考虑到陆老师当时的处境,若换作旁人,哪里还有一丁点儿的“乐”可言呢?倘无坚忍与超脱,又哪能有陆老师一样的苦中作乐?
“明夕好友来”,年8月15日至18日,由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主办的“越界与融合: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陆老师的外地好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周绚隆老师,中国社科院《文学遗产》的张剑老师、马昕老师、石雷老师都来到南京大学参会,如果不是因病,陆老师也会参加。
16日晚上诸好友将会来看望他,岂不令人想到金圣叹批《西厢》所云“十年别友,抵暮忽至”的“不亦快哉”?①想到好友相聚,他不禁感到由衷的欣喜!读诗至此,仿佛又看到了陆老师的笑容,又听到了陆老师的笑声。
或许此诗有质木无文及音韵不协之病,虽不为陆老师讳言,却不能不为陆老师申辩。顾随论作诗:“真正冲突、矛盾的结果是破裂,没有作品,组织不成,作品要组织。”②想陆老师当时,正感慨深沉,身体之疼痛与心灵之寂寞交织,其实“哪有心情作诗来”?③
这种情况下发而为诗,于是乎不暇润色,不暇推敲,甚至不暇修改。惟其如此,更见本色。若参看陆老师的文章,当更能看出这一点。陆老师写文章极重视语言的组织,一词一字一标点,都往往不放过,所以他的学术文章不枯燥,文采斐然而又扎实严密,读其文,我往往感到跟不上他的思路,陆老师如乘快马驰骋,我则如徒步追随。如此,更能看出陆老师此诗是痛苦寂寞中的偶发之作。
此诗全用赋法,不假于物象,其兴发感动处全在叙述的口吻。如第一节以冷静口吻传达出感情之凝重;第二节“啮”、“伤”、“裂”、“靡”、“疲”等字都是伤痛的口吻,传达出身体之痛苦;第三节“难以”、“不能”、“废弃”、“无奈”等字都是否定口吻,传达出精神之痛苦。韵脚多用齐齿音字,仿佛感觉是咬着牙说出来的,传达出痛苦之深重,及陆老师于痛苦中之坚毅。
陆老师的诗写成于年8月15日上午11点,当日下午2点,其友人朱万曙教授即写成《答无题》诗,作为对陆老师的回应。
朱万曙教授诗曰:
《答无题》
朱万曙
江东有才俊,清逸学林称。
穷览书万卷,下笔更有神。
文情论典籍,素心看古今。
铁肩担道义,赤胆待友人。
天公亦嫉妒,偷投疼身菌。
几番磨折苦,十载抗大病。
勇与魔鬼搏,毅力人钦敬。
我与君相知,卅年数谊情。
君文我细读,君才我深领。
君笑我亦笑,君疼我亦吟。
自信驱魔力,还君强健身。
把盏自当醉,论文挥拳争。
闲来访青山,泛槎江湖深。
相期复相约,问君应不应?
当日下午2点
首八句从知交好友的角度称赞陆老师。江东才俊众多,至今犹然,首句便是在江东众多的才俊中突出了陆老师之佼佼。“清逸”二字是对陆老师的总写,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不仅让人想到陆老师持身之清白正直,卓尔不群,也让人想到陆老师学术上的清新超群。
陆老师看问题总能一针见血,就如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例无虚发,一击必中。凡此种种,故能赢得学林中的称赞。陆老师很低调,比之所谓“学术明星”,则声名未彰,然而与他交往的人,无不敬佩他,这就是陆老师的人格魅力。所以,难得是“学林称”,黄钟之声岂不比瓦釜之鸣有价值得多?
“穷览书万卷,下笔更有神”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之名句,称赞陆老师为学宏富,为文有神。“文情论典籍,素心看古今”,谓陆老师谈论典籍时,文采斐然,富有情思,而待古今人事,则有纯洁之心。正因有此“素心”,故能“铁肩担道义,赤胆待友人”,此写陆老师为人正直,对朋友诚心。“天公”六句从陆老师艰难抗击病魔的角度,称赞他的坚毅,同情他的痛苦。
“我与君相知”六句,展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卅年”,据朱万曙教授《追思洪非先生》记述,年的国庆节,那时他是安徽大学大二年级的学生,因仰慕陆洪非先生(陆林老师的父亲,著名黄梅戏剧作家、黄梅戏研究专家),于是带着自己的文章来到陆洪非先生家中请教,并与陆林老师结交④。至年,二人交情已逾三十年。
想起前番去看望陆师母,师母述及,陆老师当初谈起我时,就是联系着朱万曙教授的这件事来讲的,朱万曙教授主动拜访陆洪非先生,而我主动去拜访陆老师,成了陆老师的门外弟子。
“君文我细读,君才我深领。君笑我亦笑,君疼我亦吟”,四句句首连用“君”字,传达出一种深情的呼唤,每句中“君”与“我”的结构,传达出真切的赞许、深切的理解,以至同甘(“君笑我亦笑”)共苦(“君疼我亦吟”)的关怀,给人震撼心灵的感动,读来不禁泪下。
“自信”四句,是对陆老师《无题》诗中所述病痛的回应,是祝福陆老师身体康健,并想象陆老师康复以后二人把盏共醉、挥拳论文的欢乐情景。后四句也是想象,闲访青山、泛舟江湖,是素心人之所喜,同时也是以这些愉悦的场景,鼓舞友人的精神,增添友人战胜病魔的力量。
此诗也用赋法,在对友人的衷心称赞、对友人痛苦的深切领会与同情中,展现出深厚的友情。
注释:
①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第二册.南京:凤凰出版社,年,第页。
②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24页。
③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第六册.南京:凤凰出版社,年,第页。
④朱万曙.追思洪非先生.黄梅戏艺术,年第1期,第40页。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