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人间最美清秋天
寒露·人间最美清秋天
今日寒露。
秋天的第五个节气,
今年第一个带“寒”的日子。
深秋的气息越来越浓,
寒露在清晨的枝叶凝结。
山头的枫叶渐渐由绿变红,
篱边的黄菊开始绽放。
一滴寒露,点点叶黄,
将人间染成清秋。
寒露,露滴疏桐,人间清秋。
碧云天,黄叶地,时光的脚步不停歇,寒露节气到了。寒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寒”表示露水更浓,天气由凉转寒。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气后,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的寒光,“寒露”之名由此得来。
寒露与霜降是晚秋最后两个节气,寒露后,西风飒飒秋雨潇潇,落英满地鸿雁南迁,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寒露·天寒加衣
相传,寒露是为了纪念一位仙女。她的名字叫荞麦,不忍百姓受饥荒之苦,偷了天庭种子洒向人间,但无奈被玉帝发现了,并下令每年都会有一次寒潮降临人间。从此,这段时节称为寒露。
这一天,宋人会在清晨看露。白雾罩得人朦胧,稀疏的梧桐枝叶上,挂着点点露水。诗人为它写下“晓来寒露滴疏桐”,这是对寒露最美的注解。寒露,便是秋天的一滴泪。一滴落下,冷若清秋。
寒露,寒气袭人,秋天从凉爽变成寒冷,冬天正在来的路上。此时,地上白茫茫的露水重了,花草树木开始凋零,原本凉爽的风也有了寒气,吹在肌肤上,疏忽一紧,干燥又夹杂着丝丝的冷意。所以古人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古语有云:“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诗人王安石在庭院散步,一阵风来,丝丝生冷,马上夹紧了衣衫。他想到了远方的朋友冲卿,“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不知他是否有加衣,不知有没有好好保重自己呢?
中国人的思念总是这么含蓄,只好借四时的微妙变幻,表达着“我想你”,关切着你的三餐四季。父母担心子女,无论孩子多大总担心他吃不饱穿不暖。关心远方的朋友,只能遥遥一句注意天气。心疼爱人,总觉得他笨手笨脚不会照顾自己。“天寒露重,请君添衣。”总有些爱藏在那些笨拙的叮咛里,却足以暖慰这一场渐寒的秋季。
寒露·三候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秋季,鸿雁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古人将每个季节分成孟、仲、季三个月份,仲秋时节飞来南方的鸿雁为主人,季秋时节飞来南方的鸿雁为客人,仿佛先到的鸿雁在南方将温暖的家准备妥当等候着后来的鸿雁。
寒露时节天气寒凉,雀鸟都躲藏起来,古人便以为海边的蛤蜊都是由消失的雀鸟变化而来。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这是古人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记载。“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之时。
寒露时节,菊花盛开,与春季百花怒放的灿烂与热闹相比,菊花在秋季的绚丽多了一丝安静的美,而多数菊花的颜色,正与黄土地的颜色、小麦的颜色一致,构成了一幅金秋图卷。
说到菊花,中国人对它倾注了持久的热爱。梅兰竹菊是古人心目中品行高洁的四君子。明代人贾如鲁有一篇《爱菊论》,将古人何以爱菊说得很明白:只有在“金风转,天地肃,万物萧然而群芳尽落”的秋季,菊花“挺然而独秀,泰然而自若,正直浑厚之气,清逸冲穆之光,自昭彰而不容掩”,正与古人理想中的道德境界相符,作者甚至说人们之所以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
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倘若换成其他花,也许就无法表现隐居田园的陶渊明的精神气质。古人不仅采菊,亦食菊、养菊,前者如屈原在《离骚》中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品格是高洁的,他的饮食与衣饰也是高洁的;后者如明代人黄省曾撰写的《艺菊书》,此书记录了两百多种菊花,并介绍了养菊的方法,而这样的书籍在古代有六十多部。
寒露·收获幸福
寒露节气是忙碌的时节,有农事歌唱道:“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此时,北方秋收已近收尾,正紧张地播种冬小麦;南方单季晚稻开始收割,双季晚稻正处于灌浆期。寒露时节还是翻地的好时机,可以把害虫及虫卵冻死,减少农作物所受的侵害。寒露是非常关键的时节,农事须加紧进行,否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
寒露时节,农家院子里常常挂满刚收回的玉米和辣椒,堆着番薯和南瓜,还有朵朵黄菊齐齐整整码在簸箕里。枝头的柿子红了皮,只只圆润如红彤彤的小灯笼。人们用棉线挂上的大白菜、黄瓜条、萝卜条和大葱。得益于秋阳,它们沉淀出一种甘香风味。寒露晒秋,晾晒的已不是简单的食物,是人们收获的幸福。
寒露是一个因为收获而分外美丽的时节。凉凉的秋风吹黄了绿叶,也吹开了人们脸上的笑容,犹如一朵朵花灿烂绽放。看金黄的玉米、饱满的大豆,沉甸甸的稻谷,一番辛苦之后,满满的粮仓里是一年丰衣足食的踏实。
寒露也是一个因为播种而让人欢喜的时节。秋收之后,人们忙碌的脚步没有停歇,争分夺秒地耕作,把收获的期待又撒进土地。一收一种,有继往开来的沉稳和坚定;积极劳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智慧。秋收、秋种的汗水,带着喜悦和希望,融进肥沃的土地。寒露,在耕种与收获的轮回中,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也寄托着生活的希望。
寒露·登高望远
深秋,天地脱去了一身绿装,换上橙黄橘红,此时恰逢重阳前后,天高气爽,是看云登高的好日子,向着山往上走,随时抬头看,心随天外云舒云转。
北京香山的红叶红了,层林尽染,满山满丘像被一把火点红,给大地披上了最暖的秋装。林泉幽深的山林,有深秋最浓的色彩。过去北京人把登高望远、赏红叶,称为“辞青”。站在岁月之巅,放松心情,迎接下一程的生活。
北方人喜欢登高望远,成群结伴出游,“数树深红出浅黄”,去看一年中最美的红叶,南方人却喜欢秋钓,赏着秋水共长天一色,安静等待着收获。
寒露时节,虽然秋风瑟瑟,但在天高云淡中,能感受秋日的宁静致远。在漫山遍野的红黄橘绿里,有着四季交替时的绝美。其实万物并未凋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所有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所有分别,都会在别样的时刻重逢。
寒露·饮菊花酒
寒露,恰逢菊月(农历九月)。菊乃反季之花,天气越是露重霜寒,它越是开得艳丽灿烂。篱外、脚边、山坡,黄、白、紫、红、粉、绿……朝朝暮暮,临寒盛放,仿佛要将最后一抹夏色燃尽。
这时节,古人们会喝菊花酒,又称“长寿酒”,他们将采来的菊花,加糯米、酒曲酿成酒,在登高远眺时,饮下一杯菊花酒,入喉清凉,能一解秋臊、养肝明目。古时人们还会用寒露后新上的枸杞泡澡,这样做可以使人精神焕发。与古人相比,今天大家也许更喜欢多饮枸杞菊花茶。寒露已至,可以泡上一壶酒或茶,每天坚持喝,也能起到“和颜悦色”的作用。
寒露·习俗众多
除了登高望远、饮菊花酒的习俗,寒露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芝麻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通常称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不是多余的,是不能省略的。谚语说:“嚼把黑芝麻,百岁无白发”,意思是说黑色芝麻养黑发。在中医看来,黑芝麻不仅能养黑发,还有护肤美肤的作用。常吃黑芝麻,干燥、粗糙的皮肤能变得细致、光滑、柔嫩,从而延缓衰老。还有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这道出芝麻与绿豆都具有排毒的功能。用芝麻榨取的香油,不仅是热菜和凉拌菜的调味佳品,也广泛用于食疗解毒。
寒露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在江南地区,人们除了赏菊花,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甚至有“秋钓边”的说法。其含义就是,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寒露前后,虾蟹繁多。老南京人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所以,寒露节后,不妨进食几只肥蟹来满足自己的舌尖味蕾。
古时,白露、秋分和寒露,是人们斗蟋蟀儿的高潮期。据记载,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发现满山满坡挂满了火红的柿子,圆润盈实,透着一种喜气,人们称之为“吊红”。刚采下来的柿子味道涩涩的,乡村的人们会把它放在米糠框里,将涩味去掉,再挑到集子上卖。这样的柿子剥皮吃,味道甜美、滋润可口。
今日寒露,时已深秋,
走过了生发的春,肆意的夏,
今年的温热一去不复返。
可正是知道了冷,我们才懂得了温暖,
知道了秋风凉薄,才懂得了阳光温柔,
经历了冷暖,才明白了爱的意义。
今日寒露,愿所有人都被人牵挂
托这风露寄一句:天寒露重,望君珍重!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