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博美网拍艺术周盛古吉金明清铜器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m.39.net/pf/a_4580342.html

精选拍品

Lot.

明铜饕餮纹兽耳奁式炉

尺寸:口径:8.9cm高:7.6cm重:g

说明:明代晚期的文房陈设、实用器具,受文人士大夫慕古之情影响,出现许多仿古融新之佳作,本品在造型、装饰技法及纹饰上则最大限度的借鉴三代青铜器,大器化小而为之,突出时人慕古求新的艺术追求。

与本品风格相似的一件作品,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鎏金雷文鼎”,文物号:故,可兹赏鉴。

此炉形体精雅朴稚,器壁规整,敞口微敛,气韵内涵,直壁筒身,底部微弧近平,承接三简化兽足,足形亦是窈窕隽美。近口沿处对铸双兽首为耳,上腹部、下腹部均以云雷纹为地,饰如意云头纹及兽面纹,铸造、修刻风格不拘一格,用刀果敢老辣。此种奁式炉,乃仿自汉代酒樽,如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庋藏“汉鎏金带纹樽”。

古人善于托物言志,似此炉器壁以上、中、下三道弦纹界隔,可寓“三元”之意。诚如道家所言:天,地与生命三者共同构成了宇宙,所以天、地、人被称为宇宙三元,也就是追本溯源之后,宇宙万物实际皆由三元所构成。只是提到三元,尚存有不同的解释,如人之三元即指:精、气、神。地之三元乃指:风、火、水。而天之三元则指:星、日、月。在这三元之中,地为阴,天为阳,人得阴阳中和之气,天地人三元合一,人于自然之中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道家喜以三元彰显自然和谐之气。

Lot.

明铜凤鸟纹出戟觚

尺寸:口径:27.2cm高:31.3cm重:g

说明: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觚应为明仿商周青铜器之典型,器分三段,广口外撇,颈部饰双弦纹环匝,腹部、足部均四出扉棱装饰,并以出戟为中心,饰两两相对的飞舞的凤鸟纹,下衬细密的云雷纹为地。足底为菱格状编织纹。

青铜样式论的代表人物---日本著名学者林巳奈夫先生把商周青铜尊按照器型分为四类,分别为有肩尊、觚形尊、觯形尊以及鸟兽形尊,此器应为觚形尊,器型与尊接近,但极其挺拔,流行于西周早、中期。

此件明代的铜凤鸟纹出戟觚,胎体厚重,造型硕大粗浑,宛如玉柱擎天,端庄古雅,皮壳浓厚,宝光内蕴,为好古者最喜之色,厅堂陈设、插花,别有古趣。

Lot.

清早期“大明宣德年制”款铜云足筒式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2.8cm高:11.7cm重:g

说明:拍品口沿外直内收,气韵内含,炉身线条简雅,毫无赘感。炉壁厚薄适中,下承三云足,简洁明快。通体皮壳呈熟栗色泽,蜡茶其上,微显红晕,绿锈斑驳,如幻如蕴,如若假以时日缓盘轻抚,此炉必出百年幻化皮色。

底面微弧近平,中央开框,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结体方正有度,拙朴古穆,笔画修磨到位,撇捺伸长,颇有魏碑之风。整体圆浑古气,乃筒式炉中佳作。

筒式炉因炉身作筒状而得名,为文房中难得的案间清赏,煮茗燃香,可感佳物在案、幽香萦室的高雅格调。

此炉虽为素器,但炉体旋制规整,高矮合度,其圆润饱满的器身与挺拔的线条形成直与圆、刚与柔的鲜明对比,整个造型端庄沉稳,丰而不腴,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一炉沉烟,可伴诗心清华。

Lot.

清早期铜红皮狮耳簋式大炉

尺寸:口径:28cm高:18.3cm重:g

说明:狮自古即为纳吉、彰显权贵之瑞兽。据《宣德彝器图谱》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人员之器形,取其威猛之意。又文殊菩萨骑狮,故此炉适宜供养。

斯炉造型饱满而壮阔,身形显高,气势雄伟,形制颇大,口径达28公分,传世狮首宣炉之体量,鲜有出其右者,应当供奉王室贵族庙堂之上。

整作簋式,线条优美古雅,沉稳恬静。撇口外侈,唇线圆实,颈部收束,鼓腹微垂,丰腴饱满,出外撇圈足较高,以增器身端庄之姿。颈、腹两侧塑狮首耳,立体感强,高额杏目,宽吻如意形鼻,双耳精巧,毛发细密盘曲,呈螺髻状,神采奕奕,不怒自威。

“宣炉之妙,妙在皮色也”,此乃明代文人冒襄之言。此炉皮壳润泽古意,红晕悠然,光自内而出,锽锽精铜底,漫漫蜡茶意,金黄、蟹青、茶叶末、红栗,诸色幻化,相生融合,柔润平嫩娇色在,远观则亘古苍茫,气势磅礴,近抚则绵腻凝脂,舒心悦目,乃宣炉本色原韵也。

此炉整体造型、比例及局部细节特征,都彰显高贵之风貌,非寻常士族所能拥有,堪称清早期狮耳炉典范。

Lot.

明“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鬲式炉

尺寸:口径:13.8cm高:5.5cm重:g

说明:鬲炉一器,入明者为佳,此炉即是,其形较常见的鬲炉更为开阔,亦更具沉稳之气,且重且稳。

此明鬲,风气卓然,矮扁而阔,线条优美古雅,沉稳恬静,时代特征极其鲜明。平口微微斜倾,气韵内收,缘边起线,束颈双弦,精准平行,扁腹柔美,曲线优雅,圆弧顺畅,三足鼎立,玉柱承天,其势微撇。

铜质精纯,入手沉坠,通体皮壳洗净,露金黄赤亮之精铜本色,抚之清润,观之忘俗。若经数日烧养盘抚,必出幻化之色,当为雅士之案头良伴。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类鬲炉,多见者为宣德四字楷款、篆款为多,类似本品,炉底中央落“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者,是为其中名品佳器。

六字明风扑面而来,加入金石篆意,以刀代笔,奏刀缓缓刻出,字体颇有魏碑风骨,中宫内收,撇捺伸长,笔画细韧,张立十足,笔意甚浓,地子不甚平整,显奏刀痕迹,不计工拙,看似随意,然仪轨森然,也可读出造款者匠心独具,为典型明代款识。

整体造型周正端庄,为古制鬲炉中典型样式,既可以看到晚明时期宣德炉的制作既有上古三代青铜器之厚重、大器的特色,又有两宋时期人们对简约之美、内在之美、诗意之美的风韵塑形,极富张力的线条,刚中带柔,质朴的铜色,盈亮却不张扬,流露出简淡空灵的匠作神韵!

Lot.

清早期吴邦佐款铜缶式炉(带炉座)

款识:“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十六字四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5cm净高:7.3cm总高:11.5cm净重:g总重:g

说明:斯炉具清早期之典型特征,整作缶式,炉身低矮,规整有佳。平口微唇,缘线浑实,颈部缓收,炉腹垂腆而富态,线条圆润,丰腴肥硕,至胫平收。圈足矮平,足缘饰弦纹,工谨有度。除此,周身再无修饰,淳朴素面,尽得宣炉审美之大宗。

此炉保存状态良好,古朴素雅,以蟹青皮壳为基调,墨染其上,自然天成,引人入胜,为好古者最喜皮色。

附带炉座,为玉璧平盘式,无束腰,缘边起弦,三足似海天旭日,精巧雅趣。

炉底平整开阔,底心开框见方,“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十六字款,此类款识有别于常见清代炉款,精到传神,一体铸后少事修磨,对铸造工艺要求极高。

吴邦佐,祖籍山东潍坊,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是冶炼、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也是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皆精妙绝伦,为世人十分珍贵。此炉落此寄托款式,且为纯铸款,亦可读出铸造者返璞归真之心境。

整器熔铸饱满规整,线条流畅韧劲,张弛有度,炉形比例完美,圆正精练,尤显精神,各角度观之,赏心悦目,弥觉朴隽,可谓素器大雅。其神韵佳,古意足,无论供于神案、客厅,还是摆设在书斋、居室等处清供,可营造清逸气韵!

Lot.

清早期铜雪花金饕餮耳瓶形花插

尺寸:高:24.4cm重:g

说明:此瓶精铜所铸,是为插花之器。厚胎,亭亭玉立,端庄隽雅。橄榄瓶样式,撇口,长细颈,丰肩,鼓腹下敛收,至颈部渐撇,浅圈足。肩两侧铸饕餮耳,耳形宽厚,铸造精细,立体感极强,古朴而富于神秘气息。

整器最为瞩目之处为其皮色,底蕴颇胜,沉实润莹,黄绿韵泽,精光内敛,微显雪花金,奇彩外溢,堪可比肩同时期景德镇窑之茶叶末“鳝鱼黄”色,温润而爽目。

Lot.

明铜鎏金饕餮纹兽耳簋式炉

尺寸:口径:20.2cm耳距:28.7cm净高:13.6cm总高:27cm净重:g

说明:北宋以降,品鉴收藏上古青铜器的风尚逐渐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流行起来,伴随着收藏和赏鉴的不断深入,当时的制铜名家将商周青铜器的样式与这一时期新的制铜技术相结合,制作了一批既具仿古意味,又有时代特点的青铜器作品。

明王朝建立后,于宣德三年工部曾命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并仿造内府所藏名窑的铜器,并成为文房清供之佳物,本品便属其中之列。

本炉器型仿商周时期“国之重器”——“簋”,炉口外侈,颈部收束,深弧腹,高圈足外撇。颈腹两侧饰兽吞把式双龙耳,耳线流畅,环扣有力,下坠小鋬,是为点睛之笔。炉身纹饰借鉴商周时期的青铜纹样,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颈部、圈足饰两两相对的变体夔龙纹,腹部每面饰一组大兽面纹,云纹状双角内卷,长鼻阔口,双目圆睁,双睛外凸,面容狰狞,显示出强烈的震慑之感。

整器造型稳重凝练,通体鎏金,传承年代久远,金水略显斑驳,但柠黄饱满之感不减,纹饰饶有古趣,刻画精细,布局舒朗妥帖,灵巧之中兼具静穆之美,于霸气中流露出精美华丽之典雅气氛,别出心裁,体现了明代际文人雅士好古之风。

附木质器座,附木质透雕缠枝纹太狮少狮钮炉盖。

Lot.

清早期铜甪端香薰

尺寸:净高:27cm净重:g

说明:明末清初,传世的铜质甪端形熏炉颇多,但像本品如此精工细作者,却极为少见,彰显其不凡的品级。

此熏形体饱满,作甪端造型,健硕雄壮,体型偏大,气宇不凡。甪端昂首傲立,双目圆瞪,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独角颀长后倚,叶形双耳俏立,后脑、颈部鬃发披散。首为炉顶,子母口与器身相合,腹部中空,可作放置熏香燃料,张口露齿吐舌,以便香味飘散。四足壮硕,身披云甲,花尾垂搭分叉,踩踏一条盘曲鳞片毕现的蛇,大有风驰电掣之感。

中国古代经常取各种瑞兽形象制成香熏。甪端,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兽,头生一角是其最大特征。沈约在《宋书.符瑞志》曰:“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灵,异如鬼神。”

甪端是识贤聪慧的神兽,以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故甪端崇拜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所重视,内府专置有司负责制造事宜,以供内廷之用。

附木质器座。

Lot.

明铜饕餮纹出戟提梁卣

尺寸:高:45cm重:g

说明:拍品形制、纹饰与宋代王黼所著《重修宣和博古图》所载“商铜言卣”相近,可兹赏鉴。

此铜饕餮纹出戟提梁卣,精铜所铸,器体厚重,其提梁之大,在传世的同类仿古“卣”中极为少见。

口沿截面作椭圆形,上置隆盖,以子母口相契合,盖中央设椭圆钮。微束颈,腹壁圆曲,鼓腹甚明显,下承高圈足外撇。颈两侧设置绳纹活络提梁,提梁两端作兽首形。颈前后两面亦饰对称兽首一对。器身左右出戟,纹饰均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盖侧、颈部、足墙饰相对的夔龙纹,腹部及盖面饰兽面纹。纹饰线条流畅自然,铸修技法高超精湛,气势威严。

整器造型仿制规矩,做工考究,深得上古遗风,加以明代金铜制器的高超技法,魅力非凡,置之高斋,虽非上古彝器,亦足可清赏。

卣为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诗经大雅江汉》中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的诗句,意思是“赐你圭柄玉瓒,香酒一卣”。其中,秬鬯是上古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以香草与黑黍酿制而成的酒,色黄而芳香,是皇家贵族赏赐有功的诸侯和祭祀神灵时用。而“卣”便是盛放秬鬯的酒器,为古盛酒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其器型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或作鸱鸮形,或作虎吃人形等等。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变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做工精致,通体花纹富丽繁缛,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

Lot.

明铜仙鹤香薰

尺寸:净高:92.2cm重:5g

说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鹤被赋予多重美好寓意,《诗》曰“鹤鸣于九皋”:

其一,鹤为“品鸟”,仅次凤凰,一品文官补子即以仙鹤装饰。

其二,鹤为长寿的象征,《淮南子·说林》云:“鹤寿千年,以极其游”,故有“鹤寿松龄”、“仙风道骨”之说。

其三,鹤仪态美好,步履端庄,则被引以比喻翩翩君子,修身洁行者为“鹤鸣之士”。

本品香薰以鹤为造型,可谓寓意丰富而深刻,表现仙鹤展翅,昂首傲立,曲颈仰天长鸣,灵动写实,姿态栩栩如生,尤具气势。与真鹤相比,本品压缩了腰腹比例,细化和加长了腿部颈部,使仙鹤更为挺拔飘逸,造型更为简洁洗练,鲜活生动,具有很高艺术性和文人气。

鹤背羽可拆卸,内中空放置香料,当青烟升起,云雾缭绕,铜鹤香薰则显得仙韵十足,正是应验了设计初衷和其寓意使然。

在紫禁城内重要建筑前多处有铜鹤装饰,寓意皇权万年长久。比如长春宫前装置有铜鹤,养心殿前也有仙鹤鼎炉。明清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和对祥瑞的迷信,尤其是明代嘉万、清代雍乾隆,献瑞之风颇为盛行,现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着大批祥瑞名物,使得紫禁城内祥瑞随处可见,无所不在。

慈宁宫嵌铜鹤

长春宫前铜鹤

Lot.

明带铭文铜饕餮纹出戟方斝

尺寸:口径:26.3x26.3cm高:65.5cm重:g

说明:青铜斝是中国古代青铜时代最早出现的礼器之一,《诗经·大雅·行苇》曰:“或献或酢,洗爵奠斝。”偶有出土,也都是非凡之物。

翻阅资料可知,“斝”形器,圆者多而方者少,年,安阳妇好墓中出土一件商代的“青铜方斝”,造型与本品多有类似之处,可做参考。

另可见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一件明清时期的仿古斝——“铜兽面纹方斝”,文物号:故77948。与本品同为古人慕古融新之佳器。

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斝的侈口较同类的爵要宽。口沿有柱,一侧置鋬,长足,有盖和无盖的形制并存。通常有青铜铸造,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等级颇高。

此方斝制作规矩,规格硕大,胎体厚重,沉稳端庄。阔口外撇,自上而下渐敛,扁方腹,与颈部连为一线,颈腹部设弧形单鋬,作兽吞把式,环扣有力,虚实相生,锥状戈形四足外撇,踞地沉稳。口沿立一对方柱,柱帽作涡纹束方伞形,器身四棱及颈腹中央均饰有出戟。通体纹饰以细密的云雷纹作底,口部为蕉叶纹,颈部两两相对的夔龙纹,腹部、足部满施兽面纹。口沿内铸有钟鼎文铭文。

整器皮壳厚重,苍茂老辣,加之造型稳重凝练,典雅之中兼具静穆之美,别出心裁,体现了明代贵族雅士好古之风。

安阳妇好墓出土“商代·青铜方斝”

故宫博物院藏“商·兽面纹斝”文物号:新06575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

“清·铜兽面纹方斝”文物号:故77948

Lot.

清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

年代:清

尺寸:高:13.3cm重:g

说明:此尊文殊菩萨为典型的京造风格作品,制作规范,颇具法度仪轨,通体鎏金金水凝黄饱满。

相同题材、造型特征,相似尺寸的造像作品。可见博美拍卖2年12月11日拍品,编号,成交价RMB,.

菩萨束发高髻,头戴五叶花冠。面相俊朗,双目微启,神态沉静。宝缯飞扬,耳垂花珰,余发披肩。宽肩细腰,作优美的三折式。帔帛自肩部垂搭于台座两侧,富织物质感。上身袒露,胸前饰璎珞长链,下身着长裙,裙褶自然流畅铺于座面上。右手高擎宝剑,表示菩萨的智慧如利剑,能斩断一切烦恼与愚痴;左手捻指牵引一株莲茎,左肩盛开一束乌巴拉花,花蕊上奉置般若波罗蜜多梵匣,代表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全跏趺坐于覆莲宝座上,上缘饰颗颗饱满的连珠纹一周,莲瓣细密排列,三层相互叠压,制作精致。

文殊菩萨,音译为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思是妙德、妙吉祥。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释迦三尊”。在华严经中,文殊又与毗卢遮那佛、普贤并称为“华严三圣”。大乘佛教认为文殊菩萨在智慧、辩才方面堪称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Lot.

明尼泊尔风格铜鎏金阿閦佛

尺寸:高:17.9cm重:g

说明:在印度神话中,喜马拉雅地区是众神之居所。尼泊尔,正是横卧於喜马拉雅山脈脚下的一个狭长地区。加德满都河谷即坐落在这众神庇佑之地,四周是连绵千里的崇山峻岭。它紧邻印度与中国西藏,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文化、政治与宗教交流中心。十三世纪至十八世纪,加德满都河谷进入新马拉王朝,这一时期农业兴盛,宗教与文化处於旺盛的活跃期,加速了宗教艺术的发展。

新马拉王朝的统治者积极扶持印度教与佛教,著力兴建了众多宫殿、佛龛、寺庙与供奉用具。生活在加德满都河居谷的纽瓦尔人,执起画笔,敲打铜器,开始成为尼泊尔以及远至整个喜马拉雅地区佛教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天资異禀,通过铸造、木雕及石雕和绘画,刻画了一个众神之境。不止於此,他们踏出国境,穿越雪域高原,为邻邦佛国贡献技艺与创造力。

此尊阿閦佛造像,即证明了纽瓦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具有典型的十四世纪马拉王朝造像风格,有别于帕拉风格造像多以头戴宝冠形象呈现。

尊像螺发颗颗分明,肉髻高隆,摩尼宝珠顶严,面庞方正俊朗,神态沉静柔和。五官紧凑,眉毛细长,眉间圆形白毫,显得格外显眼,双目微合下视,耳垂颀长,且两端微微上翘并且十分厚重,静美的脸庞显出浅浅微笑。身材比例匀称,丰满圆润,躯体浑厚,肩宽胸挺壮硕,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一角覆搭于左肩,薄衣贴体无衣褶,依稀可见印度笈多时代萨尔那特式佛像的遗风。

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左手平伸结禅定印,右手下垂自然弯曲结触地印。手脚刻画粗大且不失精细,充分吸收了尼泊尔造像艺术特点。莲座正前方刻一金刚杵,象征释迦牟尼佛降魔成道,莲座上莲瓣排列紧密,细长饱满,尖部略向上翘,制作规整。

阿閦佛意译为不动佛,梵文Aksokhya,有无嗔恚的意思,为密教金刚界五佛之一。佛经记载,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化五方佛以代表五智:中为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由于『阿閦』是『不动』、『无动』、『无忿怒』的意识,所以又称不动如来,是东方妙喜世界的教主。因他的愿力所感,佛刹中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整柔软,一切人都行善事,内心安静祥和,极其殊胜。

此尊阿閦佛,完美的展现了尼泊尔造像中神祗优雅的身姿,其年轻俊美的面孔、饱满的鎏金,表现出喜马拉雅艺术的风格的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7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