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正气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
君子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乎出自:孔子的《子路篇》。
原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节”指气节、节操等。气节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高尚人格,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气节的源泉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成为中国古代正人君子心中恪守的一把良知尺度。
东汉何晏说:“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信念是气节的源泉,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和崇高气节既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社会价值取向,成为衡量人们为人处世的人格标准。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是承担社会教化的中坚力量。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认为君子实践道义、维护道义,任何时候都要保全自己的德性,都不能丧失气节,这就是大节的体现。
正义之士
在任何时代都有此等风骨之人,他们的事迹永留青史,被后人怀念和景仰。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砥柱。他们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为后人做出了楷模。
文天祥在《正气歌》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义之士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绝不改变浩然气节。
正人君子的品格
“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这是南宋谢枋得与朋友的唱和诗《和曹东谷韵》,指出君子虽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敢担当大任,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节操自持,方能无愧于皇天后土。
南宋郑思肖在《二砺》中写道:“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意思是在我心中立下了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沉沦,决不能让华夏大地任人侵凌。
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君子”,是因为它们有经冬不凋的品质,以此来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们。
松,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追求阳光,坚毅而持久,有一股“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竹不怕寒冷,也不惧炎热,冷热起伏,只会使它显得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剑拔十寻,枝摩苍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梅开在百花之先,独占严冬,香溢早春,冰姿玉立,清逸出尘,被誉为“东风第一枝”,“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在北风凛冽、万物凋零的时候,松、竹、梅以其不惧风雪的傲然风骨,为世人展现出高风亮节,被视为高洁和气节的象征,这也正是无数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品格的写照!
想知道更多文化、风俗、轶事、传统经典,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