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这座古老皇家园林,见证几代风华奢

颐和园建成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见证了几代风华奢靡,饱经了多少战火纷飞。晚年的慈禧太后为图享受,挥斥巨资重建颐和园,作为自己归政后的颐养天年之所。甲午战败前后,颐和园修缮完成,瑰丽的风光怡人心神,却又浸润着晚清多少伤怀往事,时至今日,仍令人感思。闻名中外的颐和园是在慈禧太后的主导下,于光绪年间建成的。不过在此之前,这座园子已经有近千年的沧桑历史。早在金朝贞元元年(),金朝君主完颜亮就将颐和园附近作为金山行宫。元朝时,颐和园一带因水源充沛,被开辟为蓄水库以满足漕运和宫廷用水,这就是昆明湖的雏形。到了明朝,蓄水库被称为瓮山泊、西湖、大泊湖等名,湖后有山,属燕山余脉,名为瓮山。瓮山周围的林木生长茂盛,郁郁葱葱,风景秀美。明武宗朱厚照惜其美景,便下令在湖边修建行宫,取名“好山园”,常在此泛舟巡游。清乾隆时期,乾隆帝在北京西郊建设或扩建“三山五园”,其中最晚建成的清漪园就是颐和园的前身。乾隆帝命人拓挖瓮山泊,并改名为昆明湖,瓮山也更名为万寿山。清漪园的修建历时15年,耗资近万两白银。建成后的清漪园山水结合,以水为主(占全园的3/4),背山临水,以水环山,湖中建有仿照西湖而建的湖心岛,西边有类似杭州苏堤的西堤,充分体现了对江南美景尤其是杭州西湖美景的借鉴。而肃穆的宫殿、富丽的长廊、溢彩的琉璃等元素也体现了皇家特有的气派。清漪园奠定了颐和园的基本布局和风格,可惜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闯入清漪园抢掠放火,将这座园林毁坏殆尽。光绪十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开始重建清漪园。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以修建归政后的颐养天年之所为由,挪用海军军费万两白银加快园林建设,并亲自将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太和”之义。事实上,慈禧太后建颐和园还有一层用意,那就是为自己的六十大寿安排欢庆场所,希望将寿诞过得风风光光。然而,晚清的国力已远不比康乾,即便挪用了军费,经费仍显紧张。慈禧太后只好下令集中力量修建前山景点,并在昆明湖周围筑起围墙。光绪二十一年(),即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年,颐和园建成,成为中国帝制史上最后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于是,颐和园的瑰丽华美,似乎又蕴含了一层更沧桑的意味。建成后的颐和园占地公顷,以昆明湖、万寿山为主体,昆明湖占总面积的3/4,万寿山将景点分隔为前山、后山两个风格不同的部分。前山有长廊、佛香阁、石舫、排云殿、乐寿堂等建筑群,尊贵绚丽;后山有几座小型园林点缀其间,又有寺庙殿宇坐落中路,古朴清幽。昆明湖两岸建有东堤、西堤,湖上有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总之,整座园林既有富丽堂皇之风,又有山水自然之趣,亭台、长廊、庙宇、小桥等人造景观与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宛自天成。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常在园内办公和居住,颐和园一度成为晚清重要的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中心地。慈禧太后经常在颐和园接待外宾;光绪帝曾在颐和园接见维新派的康有为,做出了戊戌变法的决策;变法失败后,光绪帝也曾经被软禁在颐和园内;甚至在清朝覆亡后,末代皇帝溥仪还将颐和园作为私家园林居住。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外国侵略者再次闯入这座园林,将其损毁破坏。此后,颐和园历经多次修复,终成为今天的模样。它的风华瑰丽,让无数游客心驰神往;它的饱经沧桑,也提醒国人铭记历史的耻辱与创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7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