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遗忘的书法家,所写行书自然流畅,被
吴大澂(-),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家。初名大淳,为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斋、白云病叟。江苏吴县人。他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澄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早年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吴大澂擅长书画,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行书手札》数件,取法柳公权、黄庭坚,用笔自然朴茂,苍劲老道,给人以从容遒逸、纵横跌宕之美。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为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古籀补》、《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传。他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由于篆书整齐划一,有算子之讥。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试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吴大澂一生,由科举而仕宦,且勇于任事,故而履历丰富。在他的时代,政事、学问皆非能闭门造车,一力承当者。政事向来需要商量协作,晚清变局中办理洋务等多须借助各方之力,自不难理解。学问也需通声气,相补益,尤其是金石发见,可遇不可求,更要互通有无,以拓片描摹寄送,反复讨论,实际上形成了金石学的小共同体。故而,书札史料尤为重要,从中可获得其他材料所不详乃至所不及的信息。这是他的书信手札,私人信函往来,无公开宣示之虞,多能畅所欲言,即有埋怨牢骚,皆可直抒胸臆。这些行书手札,通篇遣笔白然流畅,书体近似曾国藩,颇有黄山谷的趣味;笔法苍辣稳健,字体刚毅平实,格调渊雅朴茂。吴氏的精湛书艺,给人以清逸遒美、古意繚绕、明快流丽之感。公元年(清光绪28年),当67岁的吴大澂溘然长逝的一刻,他也不会想到,他离世后的一百多年后,他的那些金石书画,能够成为大家临摹研究的范本。
上一篇文章: 金庸笔下的快意江湖,随便一处风景都是仙境 下一篇文章: 深秋谦卑,心安是美,亦是归处子墨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