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反对哥哥变法惨遭诬陷
王安石,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谓声名显赫。王安石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曾担任卫尉寺丞,父亲则做了好几任州县官,家底还算殷实,所以王安石及其兄弟姐妹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使得他和他的兄弟姐妹都有非凡成就。其中王安石有个小他七岁的弟弟王安国,就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兼诗人。
王安国从小以神童著称,还没有正式拜师,所作文章就已经很有条理了。十二岁的时候所写诗、铭、论、赋,能让所看之人无不赞叹其文采超群。十三岁作《题滕王阁》,诗中言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因为这首诗,让王安国在士大夫之间出了名,所作文章词赋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赞赏好评。对此王安国并没有骄傲自负,反而越发勤奋学习,也因此文学进步极快,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其中最经典的一首词《清平乐·春晚》,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清平乐·春晚》
〔宋代〕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词托物言志,在惜春词中可谓另辟蹊径。莺儿费尽语想要留住春天,可是一夜风雨,满地残红,留春不住。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后代指歌女,歌女加琵琶说的就是相思,如晏几道“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上片写景,但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感情。
开头“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两句,构思就非常新巧,似乎前面已省略了许多文字。多情的莺儿在间关啼叫,似乎不忍心看到花落而在苦苦留春。可是自然规律是无情的,春天还是留不住,所以莺儿的啼叫只是徒费口舌和力气!这里用的是拟人化手法,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借莺儿来表达留春惜春之情,反映了词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心态。
接着“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两句,正面描写残春景象。南园本来是百花盛开,如宫锦一般美丽、可爱的,可是昨夜一场风雨,把南园的百花摧残得满地落红。“满地残红”本是暮春的典型景象,词人把它比作美丽的宫锦被污损,充分反映了词人对百花的爱恋及其被摧残的痛惜之情。
下片,留春、惜春之情愈发难收。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二句紧承上片,将感情推向高潮。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这里泛指歌女。深夜,不知何处歌女弹奏琵琶,弦声如诉,引得词人一宵无眠,魂思悠悠,追随春光,远游天涯海角。从留春、惜春,再到追春,一条情感发展的脉胳已经形成,但从词意看,似未跳出一般伤春小令的窠臼,表现手法也未见绝妙。
然而结尾两句“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意象一变,伤情尽扫,不由得使人耳目一新,词的底蕴道出:春风虽已离去,但吹绽了满枝嫩白、清逸的梨花,而对豪华、富贵、权势的府邸却不曾逗留片刻;那些美好的事物,来时清白,去时高洁,令人神往;人生在世,就应该这样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而不去趋炎附势,青云直上。
“春风自在梨花”一句,也有作“春风自在杨花”,但无论“梨花”,还是“杨花”,都是作者一种自喻。王安国仕途坎坷,政见与哥哥王安石屡屡相左,后遭诬陷,罢废归田,借词一吐情愫,自我慰藉,从而在词中真情流露。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