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淳朴写心写神谢佳华先生书法解读
谢佳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汕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汕头书法研究院院长。作品多次入展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届展(全国展、中青展、青年展、刻字展、册页展、手卷展以及世界华人书画展、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等专题展)。曾获“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铜奖,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届展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全国百家应邀书写《西泠印社记》。数度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以及进行学术交流,在高校举办书法讲座。作品多次在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展出。曾在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桂林、汕头等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年3月应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南岸大学孔子学院邀请在伦敦举办“谢佳华汉画像砖题跋作品展”。年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风情丝路彩墨香江”香港回归20周年当代名家作品展并在“艺术研讨会上”作《回归传统创作出优秀书法作品》的专题发言。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南国书香节”作《倡导书法美育》专题讲座。论文入选广东省历届书法研讨会,书法发表于国内多家专业刊物,论文被收入《广东省近五十年书法论文集》。《岭南书坛应以理论为导向》《倡导书法美育》获第一、第二届“岭南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奖。由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编辑、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广东中青年书法名家——谢佳华书法选》,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谢佳华书法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沂园笔记(上)——汉画像砖题跋作品集》、《沂园笔记(下)——文论书迹》。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反思中国书法》30万字著作。散文集《沂园笔记》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多次受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表彰。作品入选第二届《书法》“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获汕头文艺奖特别奖(最高奖),获汕头文艺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精品奖)十数次。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西泠印社、广东书法院、陆维钊书画院等单位及地方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书法作品成功拍卖纪录:华艺国际年春秋两季拍卖、翰海年中国当代名家秋季拍卖、崇正年春季拍卖、年荣宝斋桂林美术馆秋季拍卖。古雅淳朴写心写神——谢佳华先生书法解读蔡显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凡事贵在坚持,而始终如一地坚持做一件事,除了赢得别人的赞叹之外,收获的更是自己的成功。大凡了解谢佳华先生之人,都会钦佩他对于文艺的那份坚守与执着。对于读书著文的坚持,培育了自身的儒雅气质和人文情怀;对于魏晋风度与古法的执着,使他的书法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多年来不断在各项展赛中获得佳绩,并生成了笔墨简静、不激不厉的独特个性风格。谢佳华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笔法稳健,结构平和,浓淡枯湿相得益彰,彰显恬淡雅致、清逸率真之韵,这自是他浸淫先贤经典、对古法探赜索隐的结果。谢佳华书法取法广泛,视野开阔,于甲骨文、大小篆、分隶、魏碑、唐宋元明清各家各派书法,无不广泛涉猎临习。而最为擅长的是行草书法创作,既取法晋唐宋元的帖派名家,同时汲取明末王铎等的滋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张怀权云:“挺拔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纵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也。”谢佳华书法行笔用墨不黏不滞,点画结构清晰果敢,缥缈如天际飞鸿,轻灵似水中小舟。当很多人遣奇弄巧、沉湎时风之际,他则埋头于帖学经典,萃取传统经典之精华,领略传统艺术之特质,以夯实自己的创作基础,培养自己的审美理念。他临摹的颜真卿《祭侄稿》和苏轼《黄州寒食诗》,笔势相连,笔意连贯,形神兼备,可见其在追摹传统上所下的功夫。这使他在创作中广泛地吸纳营养,轻松地驾驭笔墨,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字与字之间欹侧照应,将古典人文精神遗韵酣畅淋漓地表现于自己的作品之上。所以,他的作品气息高古、醇正,形、神和谐统一,结体古崛,雄浑劲健,力厚气醇,既重视点画的刻意表现,更重视作品的内在表达,充分地调动书写过程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重视节奏韵律,令人击节称赏。宋代蔡襄论书,以内在精神为主,形似次之,他在《评书》中云:“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式,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谢佳华先生在博观约取的过程中,并未限囿于古人,束缚于古法,而是胸有成竹,化古为我,运笔沉稳冲和,结体灵动宽博,藏巧于拙,蕴道于技,把具体的点画转化为内在的意象,寻常之中蕴藏妙理,呈现出来的是气骨纵横的萧散古韵,亦是自我之精神的外在表达。有人说书法写到最后就是写修养,是为知言。对于书法家的修养而言,论者甚多,意见不一,其实不外乎三个层面,一是技法素养,二是文化修养,三是人格修为。或谓三者缺一不可,但文化修养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谢佳华先生,同时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其散文集《沂园笔记》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谢佳华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就比一般的书法家来得深厚,这使得他能够站在较高的位置来观察和思考书法与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正因为这样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积淀,才淬炼出其书法创作的那份优游与从容的境界。宋黄庭坚曾经说过:“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学问修养、道德文章是一个艺术家“技进乎道”的必然要求,否则徒逞技能,只能落入俗尘。中国历代书法经典,大多是从文人学士的笔下流淌出来的,是书卷气养出来的。谢佳华先生对于书法有着一些独特的思考,常常发表独到的见解,比如书法与音乐的通感问题,等等。其书法中的那些灵气与蕴藉,正是来源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论思索。他的那篇关于书法与音乐的文章,从线条和音符这两个书法与音乐这两门艺术的最基本要素分析起,对两者的特质、机理、属性、规律作了擘肌分理的透彻分析,认为“书法中的所谓气势、结构、力度与音乐的气势、结构、力度一样,都是表达空间的意境,书法的疏密点画和缓急等,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一样,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表现自然社会形象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可见谢佳华先生的书法艺术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是始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便可以找到奔腾跳掷的明快节奏,观之如聆听弦筝的悠扬,节奏感很强,其中意趣回味绵长。清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谢佳华先生待人热诚谦和,忠诚朴实,言谈举止间透出一股清逸气象。其书风在总体格调上的和雅娴静、清雅隽永,难说不是其自身气息的外在显现。观其书作,个性鲜明、风格独具,仿佛能看到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在写意、在抒情,柔毫挥运,洒脱自然,气畅韵足,具有很强的视觉亲和力,抑扬顿挫间将自己的审美诉求与书法理念迹化于楮,与人共同分享其中的奥秘和无穷的趣味。或许,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一般的纯熟技巧并不难达到,但解衣盘礴那样的创作境界并非人人能够觅到,至于想要寻求探索高妙自然、古雅清逸的作品意蕴,则更是难上加难。壮士横槊大漠的豪迈,高士漫步山林的潇洒,书生晨读小窗的闲雅,这样的自然而然和去伪存真,岂是那些只重形式、与俗为邻之作所能具备的。谢佳华先生人书一致,追求古雅,不啻为书艺之佳妙境界的最好演绎了。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书法、散文或思想的谢佳华林伟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家里藏有不少名家的书法,可是我更喜欢谢佳华的书法,不完全是艺术的原因,我与他惺惺相惜,有更多的共同的情趣,尤其我从他的书法中读到了当下已很少见到的,那么一种书卷的气息。自从书法脱离了日常的常态之后,它成了艺术,在炫技上就被或多或少地夸大了,都以为很了不起,就和日常渐行渐远了,当然也就上了神龛,我们敬而远之。书法是艺术,当然不错,可是它又是日常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也就偏离了书法的根。要知道,书法的存在有它广泛的群众基础,离开这一点,书法也就没有根了,所以,强调它的书写性,是很有必要的。可惜,有这么的自觉性的书法家,已经越来越少了。因此,谢佳华的意义,就显得格外的突出。谢佳华的书法,有他所孜孜追求的理想,有他独特的领悟,但更主要的,于我看来,却是他的进入某种境界之后的放得下。放得下,就是随意、随缘,可是几人能够如此?这就是谢佳华的聪明和睿智了,他懂得艺术之道,不在刻意,乃在放松,观花看云,听雨拍曲,或者美食、苦茶、琴棋、诗文,他是深谙陆游所谓的“功夫在诗外”者。每天,他在沂园坐地,三教九流,来者都是客,清茶一杯,上天入地,他显得神采奕奕,没有一点倦态。这是我所最钦佩的。他哪里来的精力和饶然兴致?有时,我对他的来者都是客,颇有些腹诽,觉得浪费了多少创作的时间。却是我的错了,或者,艺术不是都要曲高和寡的,有时候,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的。不见得所有到沂园的人,都能够欣赏谢佳华的书法,读出它的妙来,但我想,更多的人会因为受他的人格魅力影响,而喜欢他的作品。明代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性情。这话说得甚好。凡人者都得有真性情,没有真性情的只是神龛里的偶像。可是,偏有不敢流露出真性情者,尤其拥有某些名气或地位的人,就更是要千方百计地遮挡了,这其实是矫情,如果带进了创作中,就更是可怕,满纸的荒唐言。谢佳华是有癖的人,是个性情人,爱美食嗜好茶,好弄古琴,吟诗作对。有一回,我和他一起参加汕头市金平区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游览河源市的老县城陀城,我和他去游览老街。看得出他身上有很浓郁的怀旧情绪,对那些日常的,已经不常见的东西,他表现出格外的兴趣。有的人也喜欢这些老东西,可是,他们的喜欢更多的,却是关心它的是否具文物的价值。但佳华不是如此的,他的喜欢,就是喜欢而已。在他的钟情里,却有着对艺术的美的欣赏的因子,一种迥异俗流的审美意趣。或者由于他有着如此的对美的独特的感受,我才能从他的书法里,读到了属于他的美丽的神韵。他的书法,每一幅都是一次创造的过程,他力求不复制,不但不复制古人,也不愿意复制自己,这很难。他也未必都能够做得到,可以说,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一鞭一道痕,你说容易吗?近日,我读董桥的文字。我喜欢他的文章,常常随手阅读,总可以给我一些启迪的。他对自己的文章有如此几句话,很好。我禁不住也做回文抄公:然则我平生文章虽然寒伧,毕竟随意而为,不求梅之静,不羡草之动,不问郎官雀,不过圯上桥。人之视我,我之视人,孰得孰失,都成砚面桃花、琴上竹叶耳。说得真好。我写文章时,总是向往着如此境界,实际操作后,才知道说是容易,但要做到时,却是千难万难的。这其实也可以移用于书法等其他艺术的创作,他所说的,就是努力表现个性的风格。没有个性的艺术,并不能称为艺术,不过,一种技术而已,艺术非独具面目不可。只是以此而衡量,则要使多少所谓的艺术家变成土鸡瓦狗了,呵呵。佳华的书法,却是经得起如此考量的,挂在那里,在众多件的书法中,它都会让你一眼认出来的,这就是个性。他的书法,其实并不张扬,浮华如尘埃,风一吹过,就蔫了。可是它不然,质朴在那儿,有一种风骨撑着,好像古人所强调的那种士的气节。谢佳华总不喜欢别人当面恭维他的书法,他会脸红的。他虽然东西南北办过多次展,也漂洋过海到过日本、韩国多回,备受人们的青睐。而更多的人们也希望他谈书法,有不少大学的艺术系也曾盛邀他去讲课。他的书法理论,在广东省书法界是很有名气的。我读过他一篇论文,是谈书法的音乐性的,很有新意,弦外有音,不是那些高头文章所能比拟的,可见他的理论造诣。闲来,他似乎更喜欢读读文章,写写文章,尤擅长写题跋类的文字。我多次现场看他创作,几乎是不假思索,信笔写来,用他的书法,在宣纸上构成很精采的作品,文字与书法交相辉映。有一篇《韩江上的桨声灯影》,当年是经我的手编发的,很有情致,掌故、见识、文笔俱佳,可以见出他文学上湛深的修养。收有此作的《沂园笔记》,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以书法家的身分而问鼎文学奖,你不能不说他创造了奇迹。或者,你会说他不务正业,这是陋见,他的博杂和泛览,才是造就了他书法风格的底色,对中国文化的厚积,和观照,托起他手中生花的妙笔。他对书法的理论滋养了创作,站在一种高远的境地,接续着过去和当下。阅读之际,我感受到他的思想,他的书法所构筑的是自己的一番文化的风景,世界就在他笔下展开,教人欢笑或者沉思。我发觉了他的野心,比如借着书法创作一个思想而不只是艺术的世界,让思想借助艺术飞翔于人们的灵魂。传记作家佩斯说过,爱因斯坦“虽然发明了能量和质量的伟大公式”,可是,他不满足,相信“能量后面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这种不懈探索的好奇,是具大襟怀者所有的优良的质素,它决定了他们心里的世界的博大如海。记得古人说过创作的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更多的人们一辈子都在山里打转儿,能够到看山不是山的境界的已经不多了,只有少数的人,才能够看山还是山。而谢佳华早过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他是否能够笑看青山,——山还是那座山呢?我是充满信心的。不是因为我们是朋友,而是他有这种实力,更有不懈探索的,如爱因斯坦的优点。他也相信能量后面还有其他的东西,为什么不去探求呢?人寿几何?可是总该有一种精神超越了这些,绽放出光彩吧。
上一篇文章: 清字取名的寓意和含义挑选清字取名的寓意好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