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文化,多数人歌颂不了的远
背负生存之重,许多人觉得人间不值得,已不爱繁世的热闹,渴望诗和远方的生活。如同陶渊明一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何等惬意,人生若能有此闲暇一刻,抛开终身压力再好不过。闲来无事坐看云卷云舒,听山林闲话,或扛把锄头,踩着朝阳去耕种,踏着夕阳而归家,或在晴天沏茶,渡过悠悠时光,或拥抱一个雨天,任风雨敲打屋檐,捧一卷书神游半日……离开喧嚣的都城,那些平凡的小日子何其美。现实中,没有几个人能脱离社会,陶渊明的田园牧歌,少有几个人能抵达。陶渊明仕途里的诗和远方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虽说他官场生涯惨淡,一生以归隐田园而扬名,却著传世诗词首,文12篇,为我国一代伟大诗人、辞赋家,更是我国田园诗人开创者。自小,陶渊明受道家思想熏陶,儒家思想滋养,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于世俗之人,不过别看他好似十分清逸风雅,却有憨实直率的一面。譬如,他一张无弦之琴,每每与友人饮酒聚会,总会搬出无弦之琴有模有样地抚弄一番,化意趣为琴弦,闲雅之志趣与旷达之性格暴露无疑。陶渊明有才有志向,心中更是怀有(柏拉图)式的幻想,年轻时的他也曾斗志昂扬,如同广大才子一般,二十岁便跑到官场谋求仕途,不过似乎这条路走得不顺畅,大概是一直为了生存被迫出任低级的官吏,虽不可考察他具体经历了什么,不过他本人将其中心情在《饮酒》其十中记录了下来,无奈表示: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一个人连生存都有问题,纵有再高远的理想也飞不起来,陶渊明经过辗转了一番,收获来了一腔惆怅的思绪,只能在家调整调整心情,做一番人生思考,后思来想去,且面临一家温饱的问题,谈何理想?只能先选择苟且的生活,只能让自己大才小用,决定重新谋求职位。大概是自己本身性嗜酒,或者他新找到的上司是王羲之的后代王凝之,便出任了江州的祭酒一职,此时他已经二十九岁,胸中抱负丝毫未得施展,不免心中烦躁,加上王凝之随之大书法家的儿子,可却没有名家后人的风范,喜欢拿鼻孔看人,面对陶渊明这样的小角色,更是不放在眼里,而陶渊明如此傲骨,怎受得了那窝囊气,两人越发互看不顺眼,且王凝之是信奉的是五斗米道,陶渊明偏偏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辞官就不是陶渊明了。官虽辞了,可生活总得继续,期间陶渊明经历过时代的动荡,不过心中依然有理想,公元前年遇到了江州刺史桓玄,当时此人正在起兵进行清君侧,陶渊明本想终于有值得效力的地方了,谁知史桓玄不过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干着谋逆的事,正好自己的母亲过世了,陶渊明索性回浔阳丁忧。公元前年,陶渊明得知刘裕要讨伐史恒玄那逆臣,便毫不犹豫地投奔而去,谁知刘裕的目的也是王位,陶渊明便转身投入建威将军刘敬宣的麾下,然而刘敬宣也是腐败,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陶渊明还能表达什么……陶渊明终于看透了一切,东晋是门阀士族的天下,他那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么白白耗费在了黑暗无能领导们的手中,还不如奔向自己心心念念已久的田园怀抱!这一回,陶渊明果断转身,走向山山水水,给喧嚣动荡的时代,留下一个懒予奉陪的背影。陶渊明归隐后的状态经历了二十二年黑暗磨人的官场生活,四十二岁的陶渊明隐向了南山,从此以后,南山成为了后世人对桃园生活的向往庄园。陶渊明则在南山以清贫如洗的日子,活出了令无数人羡慕不已的高度。在南山,陶渊明的日子过得很简单,同时拥有对人生乐观美好的心态,可从他《归园田居·其三》中窥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踩着晨光去南山下开荒种菜,辛苦地耕种一天之后,带着回一身的露水,依然热爱田园生活。耕作之余可以放慢脚步地赏赏风景,感受天地万物的语言,愉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者看看书,纯粹地感受纸墨之间的香气,来一场清雅厚实的思想盛宴。虽隐居之后也需要为一日三餐而烦恼,可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似乎看上去还不错,南山的风景也够优美,可惜气氛都对了,就是缺点钱,他最大的烦恼大概就是没有酒喝。陶渊明常常穷到喝不起酒,且全家上下都穷的叮当响,据说他的儿子们也不争气,辞官隐居之后更是没了什么经济来源。原本陶渊明倒也出身于仕宦之家,生活条件还不错,无奈家道中落,偏偏他嗜酒如命,对此他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序: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设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本人为此他会在每年秋天野菊开遍南山的时候,一边跑去欣赏如他一般正直不屈的菊花,一边采摘些菊花瓣,带回家用了来酿制菊花酒,待酿好之后,便痛快地独饮一番。陶渊明的田园精神隐居于南山的陶渊明,当真是惆怅与潇洒并存,想必他的快活更多一些,不过许多人对他隐居后的拮据生活唏嘘不已,认为他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了还如此的任性。此话不假,不过陶渊明没有因为清贫的生活而怨天尤人,仕途曾对他一巴掌一巴掌的扇,他则以傲骨品质作回应,隐居生活一直是他寄情山水的理想,在山水之间,他亦不断地通过诗词作品抒怀对世界的热情,传达人生的美好之意,与其去痛恨那黑暗的官场,不如歌颂一回人生。面对人生,陶渊明是豁达的,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晋,政权由门阀士族所掌控,政局一度混乱不堪,陶渊明纵有志向报效朝廷,也难以如愿,他手中无钱无权,仅有一身的风骨,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谈理大概有些天真。陶渊明见证过纷争的战火,处于两个时代的交替夹缝之中,南北朝初期亦是内部分裂不团结,陶渊明实际上属于底层人群的代表——仕途屡屡受挫(也许他懂得趋炎附势的话会改善),有理想而不得抒发,被人轻视……只不过陶渊明心中有诗意,生活态度傲骨率直且豁达,即便官场黑暗,依然心有光明,因此看上去似乎比较任性,想辞职就辞职,想喝酒就喝酒,完全活出了多数人对田园牧歌的向往,可事实证明,他的田园生活也很苦,只不过他拥有苦中作乐的爽朗精神。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看似在逃避享受,实则一身傲骨正气,而他所喝的酒,豪放清烈,性情流露,莫不怪苏轼、李白、王维等大诗人,很是欣赏他的处世态度。尤其是苏轼,更是对陶渊明十分赞赏,只因他与陶渊明同时落魄于天涯之人,在失意的豁达之中,拥有高度相似的品格与情怀。许多人向往陶渊明的生活,实则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抵达他的田园境界,多数人口中的归隐,不过是在给自己的自由散漫找退路,渴望的不过是安逸的生活。况且,陶渊明经历过时代的风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四十二岁才隐居,且他虽没钱,却能写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诗句,不过从寄志政坛,转入歌颂自然罢了。结语归隐的陶渊明没有错,错的是一些盲目的模仿者。想要归隐田园,至少需先入世,拥有出世的资格后,方可称之为归隐,如若不然,正当壮年,该是奋斗的年纪,选择归隐无异于逃避。有人批判陶渊明消极而任性,实则陶渊明年近四十、经历过人生的几番起起伏伏,心怀志向效国无门方才归隐,虽他归隐之后日子惨惨淡淡,也许曾迷茫自己当初的选择,至少他曾入世,抱得一怀清雅寥落的志趣可小隐于市,即便生活清贫,依旧有酒有诗有不可复制的超然思想。财富与才华,总需有一样,方可支撑得起田园梦,否则与逃避无异。陶渊明在隐居的日子里,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对自己的处境丝毫不掩饰,等于明白告知世人:隐居之后的我,生活条件不太好,连酒都喝不上,各位慎重选择!陶渊明是坦荡之人,单凭这一点,已见其中境界。许多人口中的田园生活,更像是一场渴望享受的幻想,实则田园牧歌是假,追求享受才是真,。陶渊明的诗和远方置于幻想之中,少有几个人能抵达。
上一篇文章: 周易起名取名大全超美的古风男孩女孩名字大 下一篇文章: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著名艺术家俞建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