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影园,苏州双塔旁的小众园林
北京最好看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苏州园林众多,许多名气不大的园子连当地人也没有听说过,双塔影园就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双塔影园不仅有园林的清逸,还有隐隐的禅意,也许是受到附近的苏州双塔和慧定寺的影响吧。双塔影园取“篱豆花香,塔影悬桥”中的“塔影”,又因为附近有双塔,就添了一个“双”字,定名“双塔影园”。园子的主人是清朝苏州诸生袁学澜,但这里不是他的祖宅,是他买了别人的旧宅重新装修的。明清时期,苏州一带很多园林主人都崇尚奢华的建筑风格,但在“崇奢”的世风之下,仍然出现了一些“尚简”的园子。袁学澜就尤其喜欢这个朴质风格的园子,还在园子修筑结束后写了一篇《双塔影园记》。文中写到,“无雕镂之饰,质朴而已。鲜轮奂之美,清寂而已。”读到这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意境。园子虽不追求华丽,但连廊、小池、假山,姿态各异的花草树木,园林该有的景致样样俱全,砖雕门楼上还题有“云开春晓”四个字,踏进园子,书香气息就扑面而来。物质上尚简的袁学澜,精神世界却很富足,他在文章中感叹“余得居之,有深幸焉”,这份感慨跟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其相似。袁学澜的尚简,不是因为生活窘迫,相反,袁学澜家是苏州望族之一的“渡桥袁氏”,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书香世家,家境富足。年,在苏州还发现了袁氏家谱,保存基本完好,子子辈辈记录翔实,但是家谱的扫描图片上可以看到好多“墨涂涂”,有的好像遮掉了一些人的名字,不禁让人好奇袁家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袁学澜从小就要求自己要“独苦溺于学”,21岁,他成了当地诸生,也就是通过了县里的考试,开始上学读书。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他参加了八次乡试,居然都没考上……无奈之下他只得放弃了科考。上天把仕途这扇门给钉死了,袁学澜还得自己凿出个窗户。于是他开始自己创作,23岁时,这个文艺青年就倡议组织了尹山吟社,开始出门游玩,增长阅历,留意民生,努力把生活写进自己的诗词当中。目前我们发现的袁学澜的诗词有近首,其中多首都是吟咏吴地风俗民情、节令时序、名胜典故的作品,被人们誉为“风俗诗人”。人们又因为袁学澜的诗能反映现实,针砭时弊,而称其为“诗史”、“诗虎”。双塔影园坐西朝东,分南北两路,袁氏衰落后,双塔影园的南路在抗日战争前期归吴县商会会长所有,大厅取名“眉寿堂”。和苏州西北街吴宅一样,几经易主,散为民居,最后成了一个大杂院。年苏州街坊改造后,双塔影园得到修缮和保护,现在已经成为一处景点,一个具有深厚的古代人文内涵的园子了。“主居者多寿,娴于文艺,以塔之秀气”,这句话说的就是双塔影园地理位置好,建筑在苏州双塔的附近,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园主人便汇聚了双塔的灵气,长寿而且有才华。清朝时,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45岁,而袁学澜活到了75岁,可以说是个长寿之人了。园子靠后边,是一个花园,站在这里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双塔,这是宋代的一对佛塔,一座叫舍利塔,一座叫功德塔,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又叫“兄弟塔”、“姑嫂塔”。闲暇之时,喜欢安静的人可以来双塔影园逛逛,不用担心会有人群的嘈杂。如今老宅被改建为“吴都会馆”。在宅子里面,可以看到有刻着“袁学澜故居”的石碑。沿着附近的小巷,许多人家门口都种有鲜花绿植,白色矮墙,青苔石座,游人稀少,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坐在木凳上,摇着蒲扇,凉着热茶,衣衫简朴,人已耄耋,却眼中明亮。出品方
上一篇文章: 胡冰卿出道十年,淡然看待世事变化,更勇敢 下一篇文章: 陌陌千艺直播间古筝演奏经典名曲梅花三弄
喜悦声创监制
乐轩主播
马颖编辑
步靓婷排版
说书的菜后期
多多-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