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伉俪的爱情佳话

潘宝明/文

世人皆知“扬州八怪”的诗书画印佳绝,却鲜少知道他们的夫人也有不少精通艺术,不仅是“八怪”的生活伴侣,也是他们的艺术知音,留下来不少传闻佳话。

罗聘:生活伴侣,艺术同道

在位于彩衣街弥陀巷的罗聘故居“朱草诗林”里,“香叶草堂”书斋就是罗聘与妻子方婉仪的才艺驰骋之地。方婉仪自幼习诗书,明礼度,擅长诗画,罗聘善画梅,方婉仪善画梅竹兰石,罗聘称其有出尘之想。她与罗聘志同道合,是一对理想夫妻。她与丈夫共点翰墨,梅兰竹石瘦影疏香。方婉仪生于雍正十年(年)六月,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因此自号“白莲”,其曾在生日时作《白莲半格诗》,诗云:冰簟疏帘小阁明,池边风景最关情。淤泥不染清清水,我与荷花同日生。罗聘也为夫人刻“我与荷花同日生”印以纪念。

齐眉介寿图罗聘方婉仪合作

《齐眉介寿图》是罗聘和方婉仪为友人合作绘制的祝寿图,可谓“珠联璧合”。画面右上角题:“九个蟠桃一地苔,绿云君子尽徘徊。今朝共献南山寿,更待千年老曼来。时辛丑五月二日,白莲女史方婉仪为允莲兄公介寿,弟聘补石竹并句”。印鉴:聘、两峰、方氏白莲。画面中,方婉仪绘一株倾斜欹侧的桃枝,枝上硕果累累,挂满桃实,桃象征福寿吉祥。桃枝、桃果、桃叶均用没骨写意法,桃果饱满、桃叶青翠,画风清新秀丽,气息灵动清逸、用笔用色干脆老辣,充分显示了方婉仪的绘画功力。竹石为罗聘所补,石笋笔法苍劲有力,金石味浓;竹枝以没骨写意笔法,虽寥寥数笔,却姿态万千。此作后现身朵云春拍。夫妻二人子也擅画,尤擅画梅,故画史有“罗家梅派”之称。

黄慎:一见钟情,画作求妻

八怪画风不随时风,个性也多桀骜不驯,留下的传说轶事也多。据清人《听雨轩笔记》载:一天,黄慎应邀去友人处赴宴。正吃酒时,一女子推门进来送酒,黄慎一见,这女子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由心动了。朋友见状,表示愿意做媒,但告诉黄慎,女子的父母重钱财,一笔厚重的彩礼当不会少。黄慎表示愿意尽力筹措。黄慎的人物画本就享誉在外,这次,他又以心仪女子为模特,格外用心尽全力去画,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几天后,在扬州著名的画店里,一幅仕女图引起观者轰动,画得太漂亮了!只见在花园的凉亭里,身姿窈窕秀美的姑娘,斜倚在美人靠上,正掐了桂蕊,扔在水面,引得那游鱼纷纷而来,呈现出的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意象。

奇怪的是,不管多少人愿意出高价,店主就是不卖,直到黄慎熟悉的一位大盐商的到来。盐商一看画就知道出自黄慎之手,就对店主说:“请黄先生出来吧。”黄慎从内室出来后,盐商说:“黄先生这画上女子应是我熟人的女儿,你是否遇到难处?看我能不能帮上你。”黄慎只好说出实情……于是盐商出面保媒,且一切费用由他出。新婚之夜,黄慎把画送给妻子。妻子说:“真想不到,仅看人家一眼,就画得丝毫不差。”黄慎说:“一见钟情,只要看一眼,就印在心里了。”故事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且也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老套路,但多少也说明了两点:一是黄慎的画技画名在当时之盛;二是说明了当时的扬州盐商与文人画家之间的这种相对亲密的关系。

高翔:布衣夫妻,相濡以沫

“八怪”中的高翔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且一生没有离开过扬州。终身布衣的高翔和夫人甘守清贫、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其妻晚年织屦(jù,麻布鞋),生活虽艰辛,但在高翔的眼中,生活也充满情趣。所以,他才会说:“匡床自在拥寒衾,卧听儿读妻织屦”。早晨醒来,耳畔传来早起妻儿的读书、织屦的声音,虽然那样寻常,但却透出一种平淡的美好,主人自然乐在其中。高翔抛开了世俗名缰利锁的束缚,鄙视对于功名的寄托与幻想,反而获得了彻底的解脱和放松。自由了的精神和心灵独往独来,夫唱妇随,自贵其心,一任天情。

高翔,字凤冈,号西唐,又作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一生布衣,性格清高孤傲的高翔戏称自己为“懒凤”。然而,知夫莫若妻,高夫人知道:夫君“懒”是形而不是神,是身而不是心;“凤”倒是真的,是一飞冲天之凤。“山林外臣”则是高翔自诩,大清王朝不乏小吏,少的就是铁骨铮铮的大画家。故在设置在今甘泉陈园里的高翔故居中有这样的一副联语: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该联是综合后人对其夫妻热爱艺术的评价,反映了高翔夫妇的心境、追求:淡泊名利,安于清贫,与诗文为伴,书画为友。

郑板桥:患难徐氏,知音饶氏

郑板桥23岁时,与家乡兴化的徐家姑娘成婚。徐氏是一位有文化的小家碧玉,她的母亲就能解诗,板桥曾以诗颂其母。徐氏贤良,板桥两袖空空落魄归来时,徐氏不仅不抱怨,而且“谁知相慰藉,脱簪典旧衣”,确实很贤惠。徐氏还能理解板桥的艺术创造,一句“人各有体”点醒板桥创“板桥体”。“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这句板桥《闲居》诗中句勾勒出举家爱艺术的和乐场景。雍正九年(年)徐夫人去世,这给板桥留下了终生的痛苦与遗憾。板桥与徐夫人之间的感情可谓是一种患难与共的感情。

徐夫人死后,乾隆元年(年),板桥考中二甲进士第八十八名,从此板桥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之说。板桥住进了风景秀美的扬州李氏小园。在扬州,他完成了一段新的姻缘,姻缘是他在雍正十三年扬州卖画寻幽访古时种下的。

《扬州杂记卷》记录了板桥的这段爱情佳话,颇富传奇色彩:那年二月,板桥居士晨起,由傍花村过虹桥,直抵雷塘,问玉勾斜遗迹。一直走到离城十里许的地方,见树木丛茂,居民渐少,遥望文杏一株,在围墙竹树之间,环境极其清幽。不由叩门而入,徘徊花下。有一老妇人,奉茶后,请板桥入内小坐。板桥见壁间所贴,乃板桥词也。板桥奇怪,乡间之地,竟然有人爱他书画,不由问道:“你认识此人乎?”回答说:“闻其名,不识其人。”板桥直率地说:“鄙人就是板桥。”老妇大喜,立即呼喊女儿:“姑娘出来吧,郑板桥先生在此!”其女艳装出,拜谢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板桥许诺。女子即取笔墨纸砚,纤手磨墨,板桥为之书,一气呵成,书毕有感,又题《西江月》赠之。

母女留请板桥用餐。板桥问其姓,答曰姓饶;问其年,答曰17岁。老妇说,她有五女,四个皆嫁,唯留此女为养老计,名五姑娘,并表达了愿将五姑娘许配板桥之意。板桥闻之大喜,对母女俩说:“我一介寒儒,何能得此丽人?”老妇说:“不求多金,但足养老妇人者可矣。”板桥许诺说:“若成进士后,当来迎娶,姑娘能等吗?”母女皆曰:“能”。遂以所赠诗词墨宝为订。

第二年板桥果然成了进士,留在京师。此时的五姑娘更加贫困,有富贾者,出七百金欲购五姑娘为妾,其母几乎动心。但五姑娘却毫不动摇、坚守不渝,一心等待板桥前来迎娶。板桥和五姑娘的故事让在扬州的江西人程雨宸知道了,深受感动的程雨宸遂出资,让板桥得以迎娶五姑娘,成就板桥饶氏一段美满姻缘,为“八怪”伉俪添写一段佳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1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