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境通禅国画法画黄河石第一人杨
原创/淑曼
李淑同说:人生犹如窥到人生的秘密,洗尽铅华,大开大合。深者看深,浅者看浅。那么从事艺术的人,诉诸于手中的一杆笔,异于常人的眼睛,发掘他的审美,作为心灵依托,对于阐发的绘画艺术而言,便是一个艺术家可寻觅的毕生追求。
国画法画黄河石第一人杨德仁《石境通禅》这幅画作,常常感叹于画家写景之中表现出的一种禅理而不是感情。猜测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内心一定很是平静。多彩的黄河石好似: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蓬门今始为君开,隐含着“博爱之谓仁,行之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是不是“足乎矣”,真是“足乎矣”,那么画家所绘的每一幅画作,“来往不逢人”就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了。本着论画神似高于形似的思想,瞬间会使伫立画前的赏者,柔心随着一动,不由瞻之仰之,其有造形而悟者,拔乎其萃者矣,赞叹画家绘画高下之意:设色之妙,得之气骨,兼其神韵。
这幅画里,用画家杨德仁的语言讲述则更为贴切: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就是画石头当中,有时候表现不出来,石头就会突然表现出来我想象不到的东西。但是我在画石头的过程当中,石头表现不出的东西,我会帮它表现出来,不否认石中有我,我中有石头。石头是禅意,心灵的归一;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我要给每一块或大或小的石头,都找到回家的路。
是呀,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石头,总是有着特殊的感情,抚摸着一块块石头,天生就有一股自然的味道。看见它,便愰若看到了山川河流,看到了岁月的沧桑。每当创作一幅黄河石画作,画家杨德仁都会信步到黄河滩边寻寻觅觅,去观察,感悟,“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庄子·逍遥游》中里“而后乃今培风”。虽说是一种闲雅散澹,黄河对于一个画家,近水楼台得其几十年的的滋养,形成了画家清逸超凡的画风,他笃信佛教,画佛也是常事。笔下的佛像庄严奇崛,拙趣古朴,这与他能够看透一切无不有着关联。成就他通世而后达观的境界。尤其峦纹可观的黄河石,他都能寻到一番仙逸的快乐,画出内心情感的极致。堪称一绝。
论述其画作,坎坎黄河,复述黄河,这是一个艺术家对生命,对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得有多大的缘分啊,一路的追随里,呼吸着黄河夹带着冰雪之灵气,幽隐着,却“涕泪空沾唇”,那是他对母亲河的感念啊。而今白发归江湖,内心里仍然有“欲回天地”的愿望,或如李商隐《寄远》姮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画家说:我跟传说中的月亮里的嫦娥一样,因为嫦娥总是在那里捣药,是“无时已”,“像”玉女投壶一样,永远不停止。但我仍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愿意付出一切,不断追求,我所追求的是有一天“桑田俱变了”,也是行云流水般的快乐,闲看门前花开落,笑望长空云卷舒。那个时候,我就找一条小船,到江湖隐居。
与无限时间相比,我们虚弱的、短暂的生命与飞蛾的生命一样微不足道。画家这一份理解,致使他禅精戒律画好每一幅画作,论述《石境通禅》这幅黄河石画作,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画家自己以下的特点。
抚摸着画案上作为镇尺的黄河石,画家仿佛是自言自语:“黄河是咆哮的,但也只有到过浅滩的人,方能感知黄河有多温柔。”是啊,在画家的眼中,以往波涛汹涌的黄河,在浅滩水洼处,就会少有的呈现出她清澈透底的一面,只见茂盛的杂草,矮矮的树木,那些紫褐色、深灰色、浅黄色、白色、黑色,脉纹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黄河石纷纷呈现,张扬着生命的热爱、顽强与拼搏。
这一切在画家的眼中,似刚刚恰遇,黄河石能以这种方式,是给曾经短暂依附过自己的岸,亦或是离去前,给予懂它之人,一份最浪漫的礼物。然后追随一浪一浪的浪花,销魂于无形。
我们现在看到的表面形成各种自然脉纹不相同的黄河石,酷似人体筋脉,殊不知有“石中皇者”之称谓。更有一种安祥、自然、喜悦境界的巧色脉纹黄河石,像佛、观音、达摩、莲花台等佛类人物和物品的石头,也就是“禅石”,叹为观止。
拥有禅心的画家,心静如水,回归本真。他静心赏石,悟石,画石,沉睡在河滩上的石头,不再寂寞。这是怎样的一份情缘,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画家一定懂得“禅石”,带着前世的“风雨雷电,遽然而至,截然而下”的使命,告诉现代人一个道理:涵煦生养,以并容遍覆,璞玉浑金。达到幽冥的禅境。
以上讲了这么多有关黄河石形成如此奇特绝妙、美丽异常的奇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当下任何一件绘画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论述黄河石的“美”,在国画法画黄河石第一人杨德仁的笔下,呈现三种状态。
其一,无论是作画,还是观画,都意味着观道、体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也者,虽志道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画亦易也,进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术。这样,黄河画石第一人杨德仁画石,是画家陶冶心性和涵养心胸的“内圣”之途。绘画便不再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末流技艺,而成为画家心性修养和“澄怀观道”的一种途径。
其二、鉴赏《石境通禅》画作,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律很是巧妙。得古人之精要,笔墨精新,用笔纯熟,色、神、韵,毕备。极富情趣。更有中国式的文雅。
其三、《石境通禅》画作,实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黄河抒情诗。画中的题跋,虽无刻意求工,仍是以清雅之笔描绘“石境通禅”的诗句,臻妙入微。画里禅之入处,不在有言,不在无言,不碍有言,不碍无言,悟入门径,不在言语文辞上。
最后,所谓“听高柳鸣蝉,看云凝墨色。”“识画”得自于鉴赏者感知到画家的光亮和澄澈。鹧鸪悲意,表已之意也。黄河画石第一人杨德仁的诸多黄河石画作,便有了禅意的豁然贯通。这一点每一位赏者都可自己意会。
杨德仁艺术简介:
祖籍兰州,一九四九年生于陇西。现为甘肃省观赏石协会艺术顾问、甘肃国画院副院长、甘肃天缘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无锡市山水书院副院长、甘肃省收藏协会西固分会名誉会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九八七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精研黄河石画法,经过四十多年不懈追求与努力,独树一帜开创中国画黄河石画法,开辟了中国画创作的新门类,为中国画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崭新的尝试。部分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展出和获奖,并被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央党校、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韩国忠州市政府以及海内外多家单位收藏。二零一四与二零一七年在兰州古城画院策划主办中韩美术交流展第十一回、第十四回。二零一七年应邀在韩国忠州市举办个人展览。
二零一八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复兴之基课题研究组织委员会,特聘为终身高级顾问、学术带头人、书画艺术导师。
淑曼: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协理事。擅长散文创作。游记、名人专访。著有《淑曼爱情诗文选》、《絮语微言——淑曼诗文小说选》、《此情依依——淑曼诗文小说选》、《荆棘刺我心——淑曼诗歌散文集》、《永远的邂逅——淑曼散文集》、《我若再来——淑曼精选散文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