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的玄学名士追慕隐逸之风,对政治保持
在古代,隐士是专指隐居的高人。他们因各种原因是采取了避世自高的方式,有的是誓死效忠旧朝,不愿归附新朝的;有的是自矜高德宏才,不屑于红尘俗世的;也有为躲避战乱迫害而被迫隐居,这些隐世高人颇为后人推崇。
推演至东晋,隐逸之风有了新的变化。由于门阀政治及门第观念的进一步加深,玄学名士们务须努力,便能通过门荫方式获得高位。他们热衷于追求玄理生活,以高蹈迈世自许,在奢侈的生活中悠然自在地欣赏山水,俯视作对,挥麈清谈。
佛教思想的浸染,进一步的强化了隐逸在玄学名士心中的地位。于是,在东晋中期,隐逸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一种以清高飘逸相标榜的生活方式,是玄学名士们所追捧的玄理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很多玄学名士自身都兼具隐士人格。
隐士一般被分为三类:山林之隐,田园之隐,朝隐。山林之隐的生活颇为艰苦,不是那些出身名门高族的玄学名士选择的佳方式,他们既要表现自身的清逸高迈,同时也需要纵情享乐。因此在东晋南朝,玄学名士们更多的是选择田园之隐于朝隐方式,且往往是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出现。
玄学名士们过着一种似隐而非隐的生活。一边渴慕着隐士的高达旷世,一边又眷恋着纵情享乐的生活。玄学名士群体中,弥漫着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慕,却又对政治,展现出与元康名士截然不同的热衷。
其实这恰恰是东晋中期,名教与自然已经得到调和,二者渐渐相融的结果。在玄学的发展历程中,纵然有竹林名士的纵情任性,元康名士的奢侈放达,但其总体趋向是二者合一。玄学家一直在试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也最终在东晋得到了解决。
谢万的《八贤论》和孙绰的《难八贤论》之争,就是针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争论。谢万认为隐处者为优,出仕者为劣。孙绰则提出“出处合一”的观点,可见东晋之时,玄学名士对于隐于仕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