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官窑斗彩瓷
刘丽文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它的作法是先在成型的坯胎上以青花勾描图案轮廓,或在此基础上以青花绘图案的局部,施透明釉,经高温焙烧后,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斗彩技法萌发于宣德年间,发展于正统年间,成熟于成化年间。成化斗彩胎体轻薄,釉质莹润如堆脂,轻巧秀丽,故有“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清代各朝都有仿制,尤以康雍乾三朝仿品最多,其中以雍正仿品最接近成化斗彩瓷,是清代斗彩瓷器烧制最成功的时期。
雍正一朝,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器物从器型的比例关系,纹样的布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的工整程度,都有很高的标准。此时斗彩多为仿明成化斗彩品种,有瓶、杯、碗、盘等。
如镇江博物馆藏雍正款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颈,溜肩,瓜楞腹,浅圈足。颈部绘穿花龙纹,腹部为松竹梅等花卉纹。红彩油润,绿彩莹亮明澈,图案布局简洁雅致,器型小巧玲珑。
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10.5,口径1.7,底径3.4厘米。松竹梅纹是瓷器上的典型纹样之一,多以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和象征冰肌玉骨的梅组成表达清高坚贞气节的松竹梅纹。
因竹和松经冬不凋,梅则耐寒而放,故中国文人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这一称呼自宋代起始有,北宋人画中有三友图,将松竹梅画在一起。而在南宋的丝织物中也出现了以松竹梅为题的图案,此图案影响到瓷器及其他工艺品的装饰。
如元代青花瓷器上出现松竹梅纹,在镇江大港元代窖藏中出土6件青花高足杯,5件腹部绘梅纹,梅花为空心梅,绘法简练;一件绘松,松树弯曲,以重墨绘松树的轮廓,中空露白,松树呈针状扇形。明代瓷器上绘松竹梅常与洞石栏杆构成庭院景致。清代松竹梅纹追求写实效果,如此件雍正款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苍松、青竹与红梅生意盎然。雍正斗彩从纹饰布局到色彩配合,以及填彩工艺都比明代进了一步,改变了成化斗彩疏朗秀丽为繁密、艳丽取胜,打破了成化斗彩一件衣、花朵无阴阳向背的特点,由于雍正时盛行粉彩,从而突破了单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显得秀丽清逸,富有立体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