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为何如画王维诗的设色光影线条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女神》,诗歌光照古今。唐代的诗人灿若星海,佳作繁若林叶,尤其是盛唐时期,诗歌多元化发展,衍生出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可谓之代表,堪与李杜比肩。
有人爱“诗仙”李白,谓其诗气势恢宏,具有叛逆精神,超然世外。有人爱“诗圣”杜甫,谓其诗沉郁顿挫,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而我独爱王维,爱他诗中有画,禅情交融,意境空灵,世谓“诗佛”。王维的诗,虽没有李、杜那般震颤人心的壮丽,但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拜黛玉为师,黛玉点拨香菱:“词句究竟还时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又推荐说:“你只听我说,若真心要学诗,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曹雪芹借黛玉之口,盛赞王维之诗,词句平实浅近,实则意趣丰沛,王维擅长以诗作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又擅长把禅理赋予诗情,微言妙谛,空灵深远。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禅情交融”,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完美融合,展现他随缘自适、物我两忘的超凡人生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初吟这首诗,虽朗朗上口,但并不觉得词句有甚独特,待到闭目遐思,方感其妙。《山居秋暝》的光色声响,交相辉映,明月、青松、白石、清泉、翠竹、碧莲,随着诗人的感觉渐次浮现。
读之仿佛进入了一个澄澈透明的琥珀之中,一幅幅秋雨初霁的清幽画卷缓缓铺开,天色已瞑,皓月当空,群芳凋谢,青松如盖,泉水淙淙,泻于山石,竹摇莲动,如在目前。一支支灵动优美的抒情乐章渐次奏响,水击碎石,叮咚作响,风拂翠叶,悉悉索索,浣女捣衣,嬉戏喧笑,萦绕耳畔。
品这首诗,如置身恬静清幽的山水田园间,享受净水洗涤,不觉忘却尘世纷扰,身心舒畅,澄淡空明。虽是写景,却烘托出诗人的人格美与理想世界之美。王维将诗、画、禅高度融合,使其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赋诗如画,因为他极巧妙地将设色、光影、线条、层次、视角等本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完美融入诗中,赋予诗中景物鲜明强烈的空间美和立体美,极具写意的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效果,又添声乐,化而成空灵的有声图,其幽静恬淡的胸怀、空灵飘逸的禅情,亦缘可见。
01设色:清丽雅致,相映成趣
谈及绘画,设色便是第一要义,美国心理学家鲁沙赫指出:“人对色彩的经验和他对情感的体验之间其实有着类似的地方。”对色彩的捕捉和调配,不仅影响到景物的美感,更关系着意境的呈现与情感的表达。恰如南朝方薰所言,“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奇生动,不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
王维用色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匠心独运,他或随类赋彩,展现自然之色,亦或随意挥洒,引人遐思,余韵悠长。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王维巧妙地运用通感,使景色灵动而有趣,着一个“湿”字,把视觉转化为触觉,将山色澄明、青翠欲滴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在这空寂清幽的翠色中,巧妙地装点几片红叶、几颗白石,色彩对比强烈,又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鲜艳明快的水彩画。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闲居》)
桃花、垂柳是春天的景物,诗人以红绿交辉,呈现自然的生机,又以“宿雨”、“朝烟”渲染,使其鲜活生动,一幅雨后春景图浑然天成。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绿树掩映,浓荫匝地,青苔深厚,不染尘埃,好一处世外高人修心养性的绝佳妙境,佛理禅意呼之欲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诗人借用拟人,将青色的苔藓与闲坐看景的自己融为一体。青色给人清冷、宁静的感觉,诗人以青色为背景,让人眼前不觉浮现他闲适慵懒、淡泊清静之态。
青草肃澄波,白云移翠岭。(《林园即事寄舍弟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诗人大量使用青、翠、绿三色,将山林、草木、古寺的清幽冷寂挥洒出来,又以似真似幻的白晕染,呈现出一种清逸飘渺之感。
除了通过精准的显色词为景物着色,王维更擅长用隐色词,唤醒读者的记忆,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得画面色彩丰富多趣,情感相连,意境相通。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没有一个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而是通过月、松、泉、石、竹、莲等人脑中固有的形象,去唤醒人的视觉感受,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读之脑海中立刻浮现清冷的月色,苍翠的松林,白练似的清泉,洁净的白石,青翠的竹林,墨绿的荷叶,诗人运用这些清丽雅致的隐色词,构成和谐生动的画面,展现恬静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情,传递出诗人醉心山水之情及随缘任运的禅境。
从王维的诗句里,不难发现,相对于鲜艳明快的暖色调,王维更钟爱清丽淡雅的冷色调,尤以青、翠、绿为主,晕染白色为辅。色彩不仅可以丰富画面,激发人的情感,更传递着诗人的思想情怀。
青、翠、绿等冷色调常给人清幽、冷寂、舒适、旷远的感觉,表现出诗人淡泊高洁,超脱世外之境。这与诗人的政治经历及佛教思想息息相关,李林甫执政后,朝政日益腐朽,王维看透官场的混沌黑暗,挂官归隐,纵情山水,潜心修佛,渐渐心性空明,乃至物我两忘,故所见之景色与心中禅境相和,万物皆空。
02光影:明暗交织,流光溢彩
“物有恒姿,思无定捡。”王维的诗不仅注重对自然景物本色的精准捕捉,也同样考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使得画面明暗交织,虚实交叠,绘出普通色彩词无法呈现的奇妙美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
“青”是湖水的自然色,而诗人却以“白”字形容,看似不合理,实则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日落十分,光辉照射湖面,形成强烈反光,让人产生视觉错觉的特点。王维以“青”写实,以“白”写虚,虚实结合,使画面意趣生动。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此句,诗人以“白”和“明”将雨后新晴,万物尘垢尽去后的明亮和湿度显现出来,使画面波光澄明,旷远祥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皎皎月光朗照森森松林,清泉白石闪烁斑斓,漠漠水田波光粼粼,苍翠夏木蓊郁成阴,光影交缠,明暗相间,不仅给画面上的景物以物质生命,更赋予了它们艺术的生命,在画面之外留有更深远的意蕴。
在山水诗中,王维或用朝日晨光,或借夕阳余晖,或引朗月清辉,烘托重云松山,清泉竹林,通过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空间感和立体感,让人心旌摇曳,流连忘返。
03线条:简单粗放,布置精巧
绘画中另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构线,无论是油画、素描、水彩,还是水墨画,都离不开各种线条的和谐组合。王维的诗,是山水写意画,讲究以简单粗放的线条,来“形天地万物”“贯山川之形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展开这幅大漠落日图,广袤无垠的大漠,便平铺纸上,大漠尽头是接天连地的地平线,孤立的狼烟直冲云上,与天地垂直,长河的两岸是蜿蜒的曲线,奔流向天地尽头,一轮圆日正缓缓降落,投影在河面上,又逐渐向地平线隐匿。
诗人以简单粗放又和谐多变的线条,或直或弯,或平或曲,勾勒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空间与形态,通过精巧的布置,使原本单调的大漠变得雄浑、肃穆,营造出苍茫、壮丽的边塞广角镜像,令人震撼。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冬日游览》)
一个“横”字,以粗放的线条勾勒出山脉连绵不尽之意,横贯苍林。而“团”字,仿佛让人看见霞辉从艳丽的落日向四周扩散,逐渐包裹广阔大地,万物浑然一体。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
画面中高楼林立,又有绿柳垂条,整个画面都是竖线,显得拥挤而单调,王维通过柳边骏马横立,错综了线条,协调了画面。
王维大多数的山水田园诗,都暗合绘画构线原则,擅于运用横、斜、竖、直、平、曲等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形态美,又颇具匠心地进行组合、排布,使得整个画面别具韵味,为其诗歌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04层次:远近高低,错落有致
绘画是“空间设定”的艺术,一幅好的画面,除了要善于运用光影设色,善于构线组合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所描绘的景物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通过精准而巧妙的构图,把握景物之间虚实、远近、大小、高低的位置关系。
王维极熟稔地将这种绘画技巧运用到诗歌中,充分展现笔下景物之间存在的空间关系,使其诗歌具有很强的层次美。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
诗中景物由近及远,渐次铺开,历历在目的杂树、朱栏是近景,依稀可见的青林是中景,而处于青林远端,忽明忽灭的南川水则是远景。诗人通过人眼看到景物的清晰度的差别,将景物之间,及景物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完美展现出来,具有鲜明的远近、虚实的层次之美。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千里”凸显山脉连绵之势,又着一“横”字,显现群山环抱之态,二者形成一个巨大的二维画面空间,后又着一个“出”字,将山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巍峨气势挥洒得淋漓尽致,而“数”字,增加了峰峦的数量,使画面呈现出高低错落的立体感和层次美。
塞阔山河静,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
诗人用绘画构图中“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以一个“微”字,指明云树处于广袤天地之外,使空间具有大小层次,赋予画面景深效果。
王维对景物的捕捉看似随意,对景物的组合看似杂乱,实则内藏乾坤,通过细致描摹,精妙布局,突破了纸面的二维局限,使之成为三维立体图像,错落有致,极富空间层次美。
05视角:俯仰纵深,变化奇妙
西方绘画注重焦点透视,即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呈现景物的外形。欣赏西方的画作,一眼看过去,目光的焦点会自然被画家刻意挑选的视点吸引,例如梵高的《星空》,观者的第一目光会落在漫天星光上。又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打眼便会注意处于画面中间的耶稣。
而中国绘画,尤其是传统山水画,则讲究散点透视的观物方式,即从不同视角展现不同景物自身的特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处景物有百变视角,攫取景物的视角不同,带来的审美效果也会千差万别。
郭熙在《山水训》中就指明了山水绘画的三种重要描绘视角,即“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而用“三远”法绘画的好处则在于,“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势重叠,平远之势冲融而缥缥缈缈。”王维便将这一绘画技艺灵活运用到他的山水诗中,使其画面富于变化,妙趣无穷。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王维先是站在山下仰望终南山,山峰接近“天都”,从纵向维度描绘出终南山的高峻、巍峨,形成“高远”的视觉效果。其次以“平远”的视角描写终南山与群山相连,绵延到海,从横向维度展现山脉之多,之长远。随后,王维行至山中,茫茫云海,蒙蒙青蔼,时开时合,移步换形,极富含孕。接着王维行至山巅,俯瞰千山万壑,重峦叠嶂,呈现“深远”的视觉特色。
王维将“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视角巧妙结合,灵活运用,从山下、山中、山顶三个角度描写终南山的巍峨、浑厚、壮美之景,读之仿佛置身其中,与诗人比肩同行,循着诗人的足迹和目光游览终南山气象万千的盛景。
06声乐: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卷
王维除了有诗人的情怀,画家的匠心,还有乐者敏锐的听觉,他的诗中,不仅有画,还有美妙的音乐,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王维尤其擅于以声衬静,捕捉自然清音营造空灵寂静的禅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空”字从视觉角度展现山中人迹罕至,“人语响”则从听觉的角度反衬环境的清幽空旷。不见人影,只闻人声忽高忽低,飘渺无踪,不但没有显出热闹,反而使深山的寂与空更清晰,从而更深刻表现出禅寂的悠远意境。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栾家濑》)蔼霭树色深,嘤嘤鸟声繁。(《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过香积寺》)
诗人运用“飒飒”、“浅浅”、“嘤嘤”等象声叠词,准确模拟出秋雨、流水、鸟鸣的声音,逼真生动,显自然神韵,含灵动禅趣。同时王维又常把声音意象如孤钟、冷泉等置于空寂、深幽的环境背景中,既充满近亲自然的情怀,又蕴含随缘任运的禅机。
王维以诗为主体,融入绘画的多种技巧及各种自然的天籁清音,在光影声色中,蕴含隽永悠长的情味;在精巧灵动的线条中,勾勒空灵幽寂的意境;在富于变化的层次和视角中,包涵深刻的哲理禅思,使他的诗成为一幅禅境深远,画面灵动,清音天成的有声图卷。
读王维的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解案牍劳形之苦,祛琐事劳心之困,澄心清神,在空灵中寻获真我,渐悟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