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六德,人有七情,人石互补
苏州拙政园里有一幅出自陆游诗词的对联:“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一句“石不能言最可人”,道出了古人品石玩石中的特殊审美观,观石比德、赏石悟道的藏玩旨趣意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古代文人把奇石的收藏与鉴赏视为一种风雅,其中融入和渗透了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甚至成为了一个文人的外在标志,这其中有儒、释、道等诸多文化元素。
在儒家思想上,孔子以石之坚贞“比德”,籍喻“仁者。在道教思想上,道家耽乐山水,陶醉自然,崇尚“虚静”。道教心理以山形多洞之石象征“洞天福地”,看作是理想世界中“仙境”的幻化。
佛家认为石性沈静,清净之极,故赏石的内核是“禅”,它蕴含着朴初本善的禅宗心意,让赏石者深受“纯一无杂”之心,直入心性。
今人内心无不渴求一方自在天地,然而纵便身处天高地迥之境,若性灵空虚,亦是无以为安。而昔日高士名贤,则寄澄怀于拳石之中,他们与天为徒、妙师造化、观象得意、格物尽理,以石之六德制人之六欲,借石之沉静以化人之七情。
所以人们认为石有六德,当为知者所重,自可穷文心、窥艺境、安性灵。
一曰: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奇石形态可呈万物,鬼斧神工,奇妙各异,趣味横生,可怡情养性、愉悦人生。
二曰:立身坚贞,启迪人生。奇石质地坚韧苍润,刚烈高洁,可励志立节,有傲骨无傲气。
三曰:意韵高雅,杜绝媚俗。石态温文尔雅,气韵清逸深远,脱尽世俗,尽显高格。
四曰:沈稳淑静,矜持庄重。石性沈静稳重,不浮不躁,无言而言,自呈庄严贤淑气象。
五曰:平和处世,宽厚清明。奇石居庙堂而不骄,置草舍而自安,平和淡泊,超然物外,入空灵而清明。
六曰:天地瑰宝,造福社会。奇石聚天地之精灵,乃无价之珍宝,富一方百姓,扬一域盛名,蕴代代文英。
石有六德,人有七情,人石互补。庄子曰:“乘物以游心”,“心游万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赏石悟道,其趣在石态,其悟在会意,相互融通,方出境界。雅石清逸安祥之姿,观之可引人入静,进入惬意的轻松状态。
山石,厚德真心,自然天成,居华堂而不骄,置草舍而不卑,矗立天地之间,似铁甲力士,又如随风之烟,静中有动,刚柔并济。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赏石者爱的正是石头所承载的天地正气与自然证道之律规。所以说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唯一没有创世神话便开始自己历史的民族,而这些神话都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因为中国人熟悉这个“内部”大于“外部”并且没有穷尽的世界——从这亿万年开天辟地便有的石头中去领略自然,便是发现自己。
文人眼中的石头天然的具有有文化人格之气息,赏石者游心载道,静心养正,与天为徒,以古为徒,循章观变,正心在中,定能万物得度,得石趣藏真之意!
来源中华黄蜡石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在此致敬
仅限交流学习、如涉版权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