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玉溢彩风尘
迟美桦
这几天一直在读李天玉先生赠送的《李天玉花鸟画集》,一遍又一遍。温馨的色彩,细腻的笔墨,行云在天,流水在地,中间是灵动的花鸟鱼虫……画家的艺术生涯,都包含在这本厚厚的画集里了。那些或灿烂或隽永、或富丽或精致的花鸟画作,是他以自身的审美实践与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话的形象记录。笔墨之间,蕴涵着情思,也深藏着感悟,不但承载着岁月沧桑在其艺术道路上刻下的深深浅浅的印痕,体现出一位对艺术始终满怀激情的画家“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选择,同时也渗透出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对宇宙自然的体悟。
读斯画,思斯人。李天玉,一个随和淡定、清逸出尘的老人,一代花鸟工笔画大家,有如晶莹剔透的暖玉,纯净无瑕,自然素朴,然也溢彩风尘。
看看他的简介吧:李天玉,年生于河北武安县。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科,直接受教于田世光、郭味蕖、李苦禅等先生,同年分配到湖南省湘绣厂,年调邵阳竹艺厂,年借调到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3年,年调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艺美术系(该校后与其他两校合并为长沙理工大学),历任系主任兼校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后又任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等,已出版了《黄山花卉写生图册》《工笔花鸟画册》《装饰图册》等。
陈白一先生在《李天玉花鸟画集》的序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近十几年来,他隐居山林侍奉老母,追随先贤超凡脱俗,以山林为侣绿水为伴,在大自然生活中发现新的题材、新的笔墨,表现了新的情趣,达到了新的意境,十分可喜可贺。”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李天玉和母亲的故事。父亲去世得早,他与母亲便有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母亲老了,他总想着用一种什么方式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于是,他便在长沙东乡的金井砌了几间房子,然后陪着母亲在那里安度晚年。他一边陪伴母亲,一边画画。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在清澈的山水之间浸染,在纯厚的民俗之中沐浴,再加上那母子情深,先生的画怎会不出现一片新的天地呢?
李天玉早期的作品多是工笔重彩的传统国画,工整精细,颜色鲜艳。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到高校之后,他开始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于是,在花鸟画的创作中不觉地融入了现代设计的观念,写实性减少,作品色彩绚烂对比强烈,极富形式美感。退休之后,李天玉画风有了一次大改变。“算起来是年吧,那个时候正好退休,跟我母亲住到长沙郊外,有了大把的时间创作。在山花野草、青山绿水的大自然间,想想这辈子的经历,很多感触便倾泻而出,全倾注到了画里。”他用工笔的技法来叙述内心的情感,游走于工笔与大写意、小写意之间,追寻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达到一种新的意境。
李天玉笔下的那些美丽的花草,其实大多是农作物,油菜苗、油菜花,水稻、玉米、棉花以及各种蔬菜。看起来那么富丽的大型工笔画《良种图》里,有棉花、蚕豆、高粱、玉米、黏米……画中色彩斑斓,枝叶繁密,果实茂盛,丰收的喜悦之情溢满整个画面。“因为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对这些农作物很感兴趣,也一直都想把它们画到画里。”《良种图》前前后后画了差不多一年。“勾线描都勾了差不多半个月,整个暑假都泡在这幅画上面了,如果这辈子我还有什么事情想要做的话,就是办一次农作物的画展。”李天玉说,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梦想,也是一大遗憾。因为现在眼力不济,无法再画细腻的工笔画了。
纵观李天玉先生的作品,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上,还是从浓郁的花鸟图样与鲜艳富丽的色彩相映生辉的整体视觉感受上,都在歌颂社会主义新气象,赞美共和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稻菽飘香、莺歌燕舞的画幅,从色彩的应用以及线条的勾勒上看,无疑走的是工笔重彩的正统国画路线,其中也透露出“工艺美术”的整体艺术风貌对其花鸟画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繁茂密仄、上紧下疏的空间布局一直是李先生偏爱的构图样式,可以说构成了其花鸟画作的终生标志、无论早期的写生还是晚年具有了更多形式思考的画作,紧缩密仄、层层叠叠的空间布局中都有着破框而出的视觉张力,无论是满幅书写,还是小景偶得,繁密的构图与浓丽的笔墨总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丛枝茂叶的层层累积不但全无逼迫阻塞之感,反倒使整幅画作浑厚华润,尽显郁然深秀之象,满而不堵,重而不塞,画面上似乎流动着一股小溪般的清凉之气,体现出画家匠心独运的智慧以及对传统笔墨造型元素的把握能力。从颜色的运用上来讲,李天玉先生可以说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相对单一的套路,丰富了色彩的张力和视觉的冲击力。
12月8日,“溢彩风尘”李天玉花鸟画艺术展在简博画院(原长沙画院美术馆)开展,共展出李天玉从艺60余年的作品60件。满头华发的老画家,高高的身躯依然挺拔。他面带谦和,微笑着站在他的作品前和他的一大帮学生合影,周边都是他的那些流光溢彩的作品,还有他的那些在当今画坛颇有名气且不年轻的学生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