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抚琴曦光晨眠文作家曦光
幽篁坐啸图清禹之鼎
竹林悠悠,弦音悠悠,抚琴一曲,天下皆醉。
文人多高雅清逸,向往超凡脱俗的情怀。古人要求自己不仅能写诗作赋,还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琴艺为四大才艺之首,可见其重要性。
人们欣赏琴,更喜欢弹奏琴乐的境界。弹琴多讲究情景与心境之超脱,所以你常会见到古画中所描绘抚琴,不是身处一片竹林之中,就是端坐壮观瀑流之颠。
在竹林中抚琴,是追求气氛之静谧,以静观动,以静化祟。在流淌的琴声中,聆听的是自己的心境,外表静无浮尘,内心却是气势澎湃,气场强劲。
在飞瀑边抚琴,要琴声和流水相和,弹奏出大自然最为美妙的精魂。这样抚琴就是在和大自然对话,是一场外在世界与内心力量的博弈。其中奇妙之处,只有善于听琴者方知。
高山流水,琴弦合音,弹者有心,听者会意。文人之交,皆向往伯牙与子期一般的共鸣。独享超脱境界确实难求,而望寻得共鸣知音,则是更难。在这清幽琴声之中,古人也莫不惆怅感慨,流露出无尽万千情怀。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写出独特奏琴心境。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描绘了心中之琴的禅意境界。
“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张祜《听岳州徐员外弹琴》)隐喻了古琴蕴含的哲学意境。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白居易《对琴待月》)道尽了与琴为伴的心情。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则感叹寄托古琴古曲以遥远的思念。
关于古琴有说不完的情,关于情更有写不完的诗。有人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表达友情之深,有人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怀念旧情难却。更有人用“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叹友情可贵。
情有千结,琴有千律。琴情一体,相诉相承。
弹者有心,听者会意。琴绕心头,情动心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