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的绝笔书,字字看破人生,这才是
曾有人说,完美文人要有李白的仙气、杜甫的胸怀、王维的才量和杜牧的多情,而能满足这一点的,非苏轼莫属。苏轼胸怀阔达,虽屡次遭受贬谪,但也能“既来之则安之”,把贬官当成旅游,这一点正是他的“仙气”。苏轼始终心怀百姓,西湖边的“苏公堤”就是最好见证,这是他的胸怀。
苏轼的多情体现在他对妻子的追思,也流露在他与朋友的相处中,从他的词里我们能领略到其情感的丰富,这就是“多情”。至于才量,苏轼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君子六艺无所不晓,论全能一点不输王维。
由于苏轼文坛地位过高,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他也是一位大书法家,而且还是“宋四家”之首,排在“怪才”米芾前头。苏轼7岁便能写字,在父亲苏洵和张易简启蒙下,学习当时盛行的韩琦、文彦博等人书法。待年纪稍长,他又转益多师,从宋绶、蔡襄,到杨凝式、徐浩、李邕,并由唐入晋。
史籍记载:“苏公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卒之学成而已。”这也说明苏轼书法风格的不稳定,在他人生不同阶段,由于主学对象不同,作品差异也比较大。苏轼书风真正达到成熟稳定,是他中年以后,尤其是贬谪黄州之后。
苏轼最知名的作品是“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但他境界最高、法度最完善之作,当属《李白仙诗卷》了。此作写于北宋元祐八年(年),此时苏轼已经58岁了,这两首诗一首清逸俊朗、娓娓道来,另一首则超脱尘世、引人入胜,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苏轼人生顿悟后的“绝笔书”。
此作纵34.5厘米、横厘米,共有文字20行、个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李白仙诗卷》递藏有序,曾先后归属于蔡松年、施宜生、刘沂、张弼、高士奇等人,后来流入日本,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施宜生称赞此作:“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
元代郭畀认为:“东坡先生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字画稍加肥壮”而书写《李白仙诗卷》时也延续了这一特征,此作起笔时而尖锋直入,时而逆锋入纸,笔画浑厚丰满,欹侧洒脱,行笔中侧锋并用,一波三折、提按分明。切笔、翻笔动作果断灵巧,与雄浑中不失姿态。
《李白仙诗卷》结字宽绰欹斜,以横取势,字与字常牵丝引带,还有一笔书处理,通过用笔运腕的状态,可以看出苏轼此时笔随心走,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用墨虽然浓重,但也有渴墨、飞白处理,不会出现墨猪情况。从诗文到书法,此作都给人以古朴奇宕之美。
此作笔法、结字丰富多变,于矛盾中做到了统一,把它学习透彻也就领悟了文人书法的精髓。
而今,我们将苏轼《李白仙诗卷》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细节与真迹别无二致,并配以纯手工装裱,如果您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