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艺术欣赏质本高洁
承办书画展览策划
书画名家推广
画册设计承印
艺术品经营经纪
名家书画私人订制
TEL:
了解跟多点击关于我们
倪瓒(或-),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后人常称其为倪迂,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他出身富足,青少年时代生活优越,在自家庭院中筑清閟阁、云林堂、逍闲仙亭、朱阳宾馆、雪鹤洞、海岳书画轩等收藏图书文玩,广结文士在此雅集,吟诗作画,赏玩古物,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后散尽家财,遁入太湖,“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
倪瓒
水竹居图
28x48
周南老《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有云:“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遁。”这种恬退、潇散、内敛以求自足的思想情绪,充分体现在倪瓒的山水画创作中,其画以恬静、凄苦、悲凉的情思意境和萧散简远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山水画史上前所未有的逸品。
倪瓒
容膝斋图
倪瓒在《答张仲藻书》中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逸品的形成,绝非简单的逸笔草草那么简单,而和他师造化、学古人是分不开的。倪瓒“浮游湖山间”的范围应不出“五湖三泖”。五湖即今太湖及其附近的长荡湖、射湖、贵湖、滆湖,三泖即今青浦西南、松江西的泖湖,分为北上泖、中大泖、南下泖三部分。
倪瓒
古木业篁图
33x82
倪瓒《正月廿六日漫题》诗曰:“泖云汀树晚离离,饮罢人归野渡迟”,这体现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便组成了一套常见的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等绘画图式,而这一图式即来自五湖三泖,这无疑是倪瓒师法造化的绝好体现。再则,倪瓒的清閟阁为方塔形的三层小楼,其中藏有很多古代名画,这些杰作当是倪瓒学习古人最好的老师。
倪瓒
古木竹石图轴纸本
64.3x37.3
他把荆浩提倡的笔有“筋、肉、骨、气”四势,造形有“四面峻厚”和赞美用墨表现的“水晕墨章”等内容在自己的画面中融会成山石的折带皴、叠糕皴和树石的方笔、侧锋,把李成的寒林和董源的茂树加以凝练变化为线条挺秀的疏林、枯木。可以说,倪瓒的画学渊源并非专师一家,而是博采众长,江南水乡小景和荆浩、李成、董源等人的笔墨技巧都是其山水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倪瓒
江渚风林图轴
59.1X31.1
明晰了倪瓒的生活和艺术历程,其山水画艺术及内涵便不难想见。倪瓒的山水画不仅在元代,就是在整个中国山水画史上都是较为奇特的。他的画,笔墨松秀古淡,置陈布势简略,多半只作一个开合,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都不钤,题跋也多长题,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
倪瓒
筠石乔柯图轴
67.3×36.8
观其作品,总给人一种静谧、空旷、萧索、荒寒的感觉。常见其画面近景画石坡土岸,上植三五株或枯或荣的树木,远景画一两抹平坡远岫,山石林木都用渴笔淡墨轻拂漫扫,着力甚轻,笔行纸上若即若离,似实还虚。远山与近树之间大片留白,是为水面,广阔的水域不着一物,树下有时添设一草亭,但绝无人物在。这种画面构成和笔墨情趣被倪瓒反复运用于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绘画创作模式。就这样一种看似平淡无奇、简之不能再简的艺术样式,不仅使倪瓒在生前就赢得了极高声誉,而且还折服了后来明清两代的众多画家。
倪瓒
枯木幽篁图轴纸本
88.6x30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渔庄秋霁图》,历来为识者称道,被认为是体现倪瓒山水画风格的典型代表。该画一变北宋以来崇山峻岭的陈式,而为三段式构图。近景陂陀一片,五六株杂树如文士君子般屹立其间,高洁清旷。中景湖水淡荡,空明澄净。远处几层矮坡,起伏有致。坡石画法从董源的披麻皴化为折带皴,正锋与侧锋互用,皴擦结合,用笔松秀,既表现了山石阴阳向背的质感,又表达了清幽隽永的笔墨韵味。墨法以渴笔淡墨为宗,陂陀杂树出自李成寒林树法,而用笔更加简洁灵动,点叶、点苔也在有意无意间。
倪瓒
秋亭嘉树图(货单)纸本
34.3x
因自然化机在手,一点一线、一皴一擦皆是画家心印所到,加上宣纸对笔墨的敏感,更能无可挂碍地“写胸中逸气”了。后人誉其画为“不食人间烟火”,正好说明了倪瓒的山水画已经达到了心手合一、物我俱化的艺术境界。倪瓒山水画艺术天真幽淡、萧散简远的品格,被后世尊奉为“逸品”,并成为文人画品评的最高典范。逸品的灵魂是逸气,体现在绘画上则是重写意、重神似、重表现。倪瓒提出的“写胸中逸气”可算作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了,对其山水画创作中这一“逸气说”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其一,倪瓒“逸气说”表现的是一种超脱尘世、归隐山林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逸的概念在先秦和魏晋南北朝的一些文献典籍中就具有了这种含义。孔子的《论语》曾以“隐居放言”来说明当时逸民的特征;《庄子》《世说新语》提到逸的概念时也总和“超”、“高”、“清”、“放”等语汇相联系,即所谓的“超逸”、“高逸”、“清逸”、“放逸”等,这都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意思。
倪瓒
容膝斋图轴纸本
74.7x35.5
但倪瓒所说的“逸气”却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表现的是元代文人特定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即从当时异族的统治和压抑下彻底超脱出来,使整个身心都沉融、归隐山林的逸的情态之中。《清閟阁全集》卷六也有诗云:“从俗浮沉多厚颜,醉筵舞袖作弓弯。雉罗孰是逃三窟,豹管能窥见一斑。纵酒已拼时共弃,歌诗犹与世相关。釆薇岩穴聊终隐,林下闲云自往还。”还有他的《九日》诗:“自叹不能孤九日,一壶浊酒对西山。遥怜玉树秋风里,静看冥鸿落照间。草木萧萧云更碧,山川漠漠鸟飞还。长途谁是陶彭泽,被褐行吟意自闲。”这些诗的内容都表现出了一种逸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是对尘事和俗世的彻底超脱,是对自然山水的沉浸和归隐。倪瓒的山水画艺术,正是这种逸的人生形态和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倪瓒
疏林图轴
68x57
其二,倪瓒“逸气”说表现了一种萧凉自寂、悲慨孤绝的主观意向。这和元代异族统治下文人特定的生活遭遇和心理状态有关。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有云:“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现代傅抱石《从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一文中亦说:“云林大痴,笔墨间更具一种愤慨之真气。”应该说,倪瓒所吐露的“写胸中逸气”正是这种如哀弦急管的情感和悲愤的真气,而在他所谓的“逸笔草草”的逸气中所蕴含的也正是一种与欢乐绝缘而自甘沉寂、孤绝的主观意向。倪瓒的一些诗词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表现其深重悲慨意识自然流露的《人月圆》词:“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倪瓒
江渚風林圖軸
59.1X31.1
一种异族压抑之悲、故国兴亡之叹、身世飘零之慨,在这些诗词中倾泻无遗。可见,倪瓒山水画艺术中显示出来的逸气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主观表现,而是元代文人特定的生活遭遇和心理状态的写照。倪瓒的画之所以难以仿学,根本原因在于他将笔墨和意蕴都提纯到了一种极为精粹的程度,这就像他说的胸中那股“逸气”一样,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却无法攫取,更无从仿效。元代郑文祐在《侨吴集》卷五《元镇画》中说:“倪郎作画如斫冰,浊以净之而独清。
倪瓒
梧竹秀石图轴纸本
96X36.5
溪寒沙瘦既无滓,石剥树皴能有情。珊瑚忽从铁网出,瑶草乃向斋房生。譬则饮酒不求醉,政自与物无亏成。”这首诗多少道出了倪瓒山水画的一些特质。但倪瓒山水画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特质,实际上是这些特质的有机合成,而这种合成的最终体现便是恽寿平《南田画跋》所说的“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花飞,揣摸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正是这样一种艺术品格使人感到“无处着笔墨,觉矜才使气一辈,未免有惭色”。这才是倪瓒用“逸气”亦即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追求造就的其山水画的内涵所在。
倪瓒
幽涧寒松图轴纸本
59.7x50.4
中外名人艺术院艺术家:
郝爱平
尹默
李庆富
李庆林
苏蔚红
孙远利
北海
魏怀亮
李锡宗
何二民.
郭丰
孟鸣
吴田玉
申家铳
马未定
赵小石
王笑展
郑瑰玺
叶浓
吴龙春
刘秋阳
包少茂
曹娜
刘树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