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审美邂逅现代生活光明日报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云:“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绘出农耕时代乡村淳朴而富于情趣的田园风俗场景,不仅是那个时代美好生活的写照,也是中华美学独特韵致的经典表达。
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充盈的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既体现于文艺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设计里,它是华夏祖先以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成为我们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养。
艺文——
以形捉神清逸隽永
中华艺术创造的意境之美,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可谓魅力独具,其所传递的审美信息,往往需要细加品味才能深切体悟,这与中国艺术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是儒、道、佛思想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它与西方艺术多以逼真写实、鲜明色彩诉诸外在感官与视觉愉悦不尽相同。
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绘画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不长于追求状物的精细真切,而善于摹写内在神韵的微妙玄奥,如同寂静旷野中燃起的一柱袅袅升腾的香火,其形优雅,其状清幽,其香淡远,其意蕴藉。突出生命感知、内心体验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体现了老子哲学中“为腹不为目”的精神内蕴。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把桃花芳菲的时空转换产生的生命感知作为诗歌意境营造的重心,淡去了自然界季节的更替流转,而将笔墨指向内在心灵生命感悟。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家在“师法自然”中主体生命对造化之物的感受与体悟作用,使艺术在主客体融合中达到心灵层面的圆融自足。艺术批评也因此将“以形捉神”的作品视作是高于“以形捉形”的上乘之作。
很显然,中国古典艺术并非不擅长客观叙事与描摹、造型与写实,而是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331.html